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安徽马鞍山巩固提升示范区创建成果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
发布时间:2014-08-11 11:13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8-11

  为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安徽马鞍山市从推进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等八个方面规划了2014-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一是推进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与马鞍山城市影响力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设施。已完成市少儿图书馆和市美术馆建设。正在加快当涂县文化中心建设,2015年完成当涂县图书馆、博物馆建设,2016年当涂县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2015完成市文化馆提升改造工程,使之成为代表马鞍山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最高水准的文化建筑。2017年之前,完成高标准的博望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使之成为马鞍山新城区地标性文化建筑,带动马鞍山新城区文化发展。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结合“一江两岸、一主两副”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和完善全市文化设施品质,强化功能。已完成市博物馆展陈升级,2014年底完成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展陈升级。2015年前,含山县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已经建成的基础上,2017年前提质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

  三是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做优做强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江东人文讲坛”、“周末大舞台”、“马鞍山音乐节”,办好当涂民歌艺术节、中国褒禅山游记文化节、护河园艺桃花节、太白农民文化体育节等县(区)文化节庆活动,并以此带动和活跃歌咏、书法、朗诵、龙舟赛、民歌会、灯会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是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立足大数据时代,加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目前,已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

  五是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特殊群体和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演出、放映等文化活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市、县(区)两级图书馆增设盲人阅读设施。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偏远农村、老旧社区文化建设,帮助其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各有关单位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职工书屋”和“职工书屋示范点”。

  六是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积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建立健全重点文化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办法,认真做好重大选题规划,积极推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大国家、省级“群星奖”创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

  七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鼓励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推动政府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设施“建、管、用”统筹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实行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大力推动学校、企业等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加强对社会文化资源服务的监管和指导。开展流动图书、演出、展览和讲座等系列流动服务,深化“百场文艺下基层”、“百名艺术家四进”等活动,实现服务公众“零距离”。进一步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推进文化志愿者走基层,开展培训、辅导、讲座、创作等文化志愿活动。

  八是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出台政策措施,吸引外来高素质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群众中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制定并落实《马鞍山市关于加强县(区)、乡镇(街道)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创新公共文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全民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来源:安徽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