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年来,安徽省灵璧县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文化如春风化雨、清渠灌稻般滋润着农村人的心田,奏响了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文化大餐”惠群众
每年300余场高质量的正规演出每个行政村全覆盖,360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200余场广场纳凉电影放映活动,1800余场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每周正常开放不少于5天的300多个农家书屋,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共建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乡镇和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一个个“眼”向基层、“面”朝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一道道精心烹饪的精神文化大餐,改变了单调无趣的农村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潜移默化中弘扬和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迪了人们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文化。
“文化使者”入村来
“三线三边”文明创建、“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城乡文化走亲戚”、“百名文化志愿者下基层”、“道德讲堂”和“身边好人”现场会……依托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由文化辅导员和志愿者们组成的“文化使者”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以老百姓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向人们播撒文化的种子,培育文明的繁花。“办一次书画展览、送一场文艺演出、诵一段中华经典、开一次文化学堂、讲一堂好人事迹、谈一番自身感悟……”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让文化在农村的每一块田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农村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异,激活和释放农村文化潜能,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基层群众。
“乡野来客”进城去
高亢嘹亮的菠林喇叭、勇猛矫健的大魏狮子舞、优美动听的民间小调、韵律婉转的琴书大鼓,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跑毛驴、擂腰鼓、打钱杆……在首届民俗文化节的舞台上,来自全县20多个乡镇和社区的500余名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民间艺人,演绎着一方风土人情,散发着馨香淡雅的泥土芬芳,着实令人陶醉。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民生工程项目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复活”了、“流行”了,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氛围,还增强了农村人的文化自信。“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持续深入,也让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处处闪烁着传统艺术的耀眼光芒,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乡下大院里小打小闹的自娱自乐,“下里巴人”也开始向往“阳春白雪”的更大舞台。在刚刚落幕的“激情灵璧 舞动幸福”全县首届广场舞大赛中,6个乡镇、7个社区的民间广场舞队伍从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民间军团”占据决赛席位的半壁江山。其中,滨河社区以农村日常生活工具簸箕为元素,结合民间劳动场景自编自创的广场舞《簸幸福》让市民眼前一亮,以高分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日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倡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新风,愈发充盈的“精神粮仓”丰富着基层群众的休闲“餐桌”。夸不完的家乡美、道不尽的故乡情,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生活实实在在的富足。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的灵璧人正向着实现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梦”跨步迈进。(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上一篇: 安徽省文化厅新任领导干部公开承诺廉洁从政 |
下一篇: 安徽淮南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项目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