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在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全方位运用”原则,积极探索“建、管、用”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硕果累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筑巢搭窝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芜湖市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普遍提速,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共有市、县、区公共图书馆6座,在第五批全国图书馆评级中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文化馆8个,其中4个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此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建成。建有农家书屋909个,实现全覆盖;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254个,占全市社区的89%。
一批批设施功能更完善、交通更便捷、质量更优良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明显增加,标准明显提升。目前,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并已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同时,经过精心打造还涌现出一批精品工程,一经建成即引起群众高度关注,成为文化民生工程的亮点和标志性项目。
严管不怠 构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对各县、区开展包括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在内的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与管理进行督查、通报、考核和奖惩;对综合文化站进行综合考评,提高基层文化站科学管理水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从基础建设、队伍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效能和水平,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积极向基层延伸,拓展服务领域。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个性化服务,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服务。为增强工作透明度,全市所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均建立了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在显著位置公示其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及时修改和补充各类各级馆站服务标准、项目措施、考核指标等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牢固树立“群众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物尽其用 文化惠民服务广泛开展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全市所有的公共文化场馆正积极开展各种贴近群众的活动,努力探索适合广大基层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
市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与各基层单位先后联手建立了10个基层服务点和驻芜“空三师”分馆。举办大型公益讲座活动,推出“中江大讲堂”、“江城人文论坛”、“芜湖市民学堂”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类讲座。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着力打造“书香伴我行”读书有奖征文、演讲比赛、关注留守儿童等系列品牌活动。市文化馆提出“全社会都是文化阵地”的思维理念,全年送演出下基层70场,免费放电影200多场,承办各类展览50余次,多年来已形成免费全家福照相馆等活动品牌16项、各类社团30支、注册团员1500多人。
县区各项文化惠民服务同样精彩纷呈。芜湖县文化馆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娱乐、辅导培训、文艺创作等活动,去年开办少儿和成人免费艺术培训班59个,学员逾1275名;繁昌县启动“让公共文化落户‘美好乡村’”行动,建立了集图书阅览、电子阅览、数字文化体验区为一体的“欢乐乡村公共文化数字体验区”;镜湖区印制了“镜湖区文化馆免费开放指南”,每年举办摄影技术、戏曲艺术等公益性培训班近200场次,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各社区文化站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627场,接待活动人数多达53719人;弋江区42个“农家书屋”每季度都要进行一次“走出门”活动,将“书屋”搬到人口聚集的村头巷尾等基层点,提供书刊借还、图书预约等服务;火龙街道综合文化站打造“火龙一家亲”服务理念,利用文化站资源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上一篇: 安徽安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乐民工程喜迎省十三运 |
下一篇: 安徽淮北第五届石榴文化旅游节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