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安徽省马鞍山市“四提四化”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
发布时间:2017-09-14 09:27 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2017-09-14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安徽省马鞍山市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坚持“强基固本、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提质、管理提档、服务提优和机制提效,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坚持设施提质,实现乡镇文化站服务品质化。一是完善设施建设。明确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工程作为“强基固本”的主抓手,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等方式,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水平。目前,全市共有乡镇文化站35个,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国家和省标准300平方米)。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均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标准要求配备设施设备,部分乡镇文化站还配备了文化和旅游服务一体机,初步实现了公共文化预约式配送服务。二是注重资源整合。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的基础上,马鞍山市又着力推动了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全市70%以上的乡镇将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市所属乡镇将全面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建设模式上,马鞍山市从实际出发确立了“5+1+x”的基本模式。“5”即“一个多功能活动厅、一个书报刊阅览室、一个文化展览室、一个文化科技培训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1”指一个户外文体广场,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配备灯光音响等设备,配置羽毛球、乒乓球、体育健身路径等必要户外健身器材和标准篮球场,建设一定规模的戏台(舞台)。“x”指各乡镇可根据建筑规模和群众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设施功能,如体育健身室、少儿阅览室、美术书法室、视听室、公益电影厅等。

  坚持管理提档,实现乡镇文化站服务规范化。一是完善管理标准。该市结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制订了《马鞍山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服务标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工作予以明确规范。各文化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规范人员配置。该市明确规定乡镇文化站配备1—2名编制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配备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岗位人员3名以上,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配置标准化。同时,加强站办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市乡镇文化站站办群众文艺团队均达到3支以上,其中太白镇文化站建立了“三会一团”,即综合文化服务理事会、文学艺术联合会、全民健身运动协会和太白镇春鸠艺术团,“三会”下设26支业余文体团队,有队员2200余人。

  坚持服务提优,实现乡镇文化站服务标准化。一是构建标准体系。在标准化试点过程中,该市按照“1+3+x”的模式构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体系,“1”即由市级文化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服务标准,“3”即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均形成一套服务规范、一套服务流程和一套群众投诉处理机制,“x”即各乡镇文化站可根据自身服务特色推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系列服务标准规范等。二是强化标准实施。根据标准要求,马鞍山市乡镇文化站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48小时。每年组织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举办单项性文化活动不少于8次,举办科普、法制、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不少于12次,编办文化宣传橱窗不少于12期,站办文艺团队不少于3支。

  坚持机制提效,实现乡镇文化站服务便捷化。一是探索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体系。搭建了“文化有约”综合服务平台,群众可在乡镇文化站通过PC、手机和文化旅游服务一体机等渠道,登录平台进行服务预约,实现文化需求与配送服务的无缝对接。乡镇文化站也可以收集群众需求,通过平台反馈至市和县区文化部门,市、县区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安排相关服务项目,初步实现了公共文化点对点服务。二是探索总分馆网络化管理新模式。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以市馆为中心馆、县区为总馆、乡镇(街道)为分馆、村(社区)为服务点的四级公共图书总分馆服务网络,公共图书服务点覆盖到村,实现了全市公共图书资源共享、服务互通,提升了乡镇图书服务的精准度和流通率。三是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机构联动发展。以结对子、走亲戚等为媒介,加强了市、县区公共文化机构与乡镇文化站联动发展。鼓励市、县区公共文化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点,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乡镇培育群众文艺骨干,发展群众文化队伍,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身“造血”能力,真正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来源:安徽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