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建设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良好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需要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和良好的服务效益。长期以来,北京市门头沟区公共文化工作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为目标,按照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要求,在加强阵地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流动文化服务,坚持阵地与流动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路子,发挥各类文化设施、人才、团队作用,加大引导,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缩小山区文化盲区,着力改善特殊群体文化服务供给。营造了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流动文化服务水平日渐提高,乡村百姓及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不断满足。
一、政府主导,统筹联动,流动文化服务有的放矢。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辖区面积145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全区辖9个镇、4个街道,常住人口29.8万人,其中新城区有21.4万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农村人口分布较为稀散。地域经济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由此而产生城镇公共文化设施较充足,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较多、较方便,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农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较少、较不方便;财力强盛的地区可以投入较多的经费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而财力较弱的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显得相对乏力。因此,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加之文化馆、图书馆拆迁,区内文化阵地缺失,门头沟区文委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进行基层调研,组织召开基层研讨会,听取基层建议,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增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文化服务内容,加大文化经费投入,提高文化队伍水平、拓展流动文化服务等多方面举措努力改善农村地区文化面貌。
村居文化室的改扩建为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的保障。门头沟区现有现有229个村居文化室,13个镇街共有文化广场148个,面积60451.7平米。有140个村级益民书屋,46个社区益民书屋,52个企业、学校、部队、机关单位流通图书服务点。数字影厅实现142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有194个文化部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接收点30个公园文化艺站,为基层百姓创造更加优越的文化活动环境。每年市级划转文化专项资金共1377万元,区级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区财政每年下达镇街文化经费达639.1万元。其中下达乡镇资金共计518.55万元,街道资金共计120.55万元,制定了《门头沟区文化事业划转事项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门头沟区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门头沟区基层镇街、村居公共文化考核标准及细则》等,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开展灯光音响、化妆、舞蹈、戏曲、图书管理、电影放映等以流动性短期培训班为特色的文化技能培训,为门头沟区329支基层公共文化主力军提供了业务指导。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改善棚改拆迁及社区文化用房不足,区文委注重延伸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放映中心服务职能,将图书借阅、电影放映、展览、培训做到基层,发挥乡镇文化站、村级书屋、共享工程的作用,为群众提供运行良好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优质的文化服务。2013年全年开展公益惠民文化演出下基层591场,受众约11万余人次,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场所,完成公园文化活动89场,受众5.2万余人次。全年送书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41542册,送电影下乡1万场。改善了农村部分文化盲区看演出难、看书难、看电影难问题。
二、因地制宜,按需提供,坚持流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文化馆坚持文化惠民、利民。为了丰富乡镇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馆艺术团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组织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清水镇、雁翅镇、斋堂镇完成下基层慰问小型演出50场,进入街道办事处演出8场、学校及企业单位演出6场,进入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共8场。为农村、社区、建筑工地、农村、学校等基层群众献上了相声、快板、评戏等耳熟能详的节目,获得无数好评。图书馆努力推广阅读,方便读者。自2011年拆迁之后,受开馆条件不足所限,更加重视开展流动文化工作,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开展图书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活动,“社区大讲堂”、百场讲座、阅读分享会等现场知识讲座活动,推进数字文化社区新模式,提供图书集体外借、送书下乡等服务。电影放映中心利用大银幕开展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流动文化服务效应实现最大化。
创新发展品牌文化,积极打造黄岭西特色旅游文化主题剧场、柏峪村文化主题剧场,全年开展黄岭西驻场演出30场,增加了爨柏景区民俗旅游文化内涵,树立了黄岭西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标志。依托山乡戏曲文化资源,展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柏峪燕歌戏、山梆子戏等主题演出。创新服务思路,以农村文化为基点,将城市文化引入农村,扶持农村文化团队,聘请专业师资队伍对农村文化团队进行一对一深入辅导,勇于实践群众文化、农村文化“请进来,走进去”,帮扶基层,赴妙峰山镇开展特色民间艺术团队展演。积极帮扶斋堂镇马栏村组建女子大鼓队,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团队,一支跳出农民风采的永定河畔的踢踏舞“大河之舞”。为了让淤白村踢踏舞跳出色彩,区文化馆牵线搭桥,派舞蹈业务骨干一同深入淤白村,进行严格训练和指导。2013年,淤白村踢踏舞以农民踢踏舞的特色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春晚的舞台。
四、面向基层,丰富内容,流动文化服务缩小城乡文化生活差异。
寻合作,创联手,拓展流动文化服务内容。门头沟区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中,一直保持着与各镇党委、政府、文化中心、部队、学校、企业以及基层放映员、图书管理员的密切联系。使每项工作都环环相扣,保证了流动服务任务的顺利完成。2013年门头沟区文化馆在各个街道办事处、乡镇中心寻求合作,共同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大舞台,将文化走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了更好的利用社区活动场地,弥补文化馆因区域规划改造活动场地不足的空缺,与东辛房办事处共同搭建“种文化进社区”服务工程,两处联合,结成帮扶对子,利用东辛房700平米的活动场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化馆派专业骨干长期服务于东辛房办事处活动中心,为基层舞蹈团队进行辅导,并对社区文艺爱好者进行文化技能教学。
立项目、改服务,力求让服务群体满意。在创新文化为首要任务的工作中,门头沟区文化馆立足实际工作,并针对区内实际情况,结合群众基层文化现状,制定了符合本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多次开展深入基层、调研工作,与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活动站寻求服务项目,改进以馆为本的服务方式,将文化服务带入乡镇、带入深山,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团队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对一深入文化服务方式,由文化馆组织馆内业务骨干长期扎入基层群众队伍。对基层团队进行一对一辅导,并由文化馆牵头,搭建提高平台,外请专业教师对基层团队进行专业技能重点提高培训。馆内业务骨干进行巩固教学指导,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团队的文化活动水平。特别是在2012年开始,文化馆将这种形式应用到对雁翅镇淤白村农民舞蹈团队中,打造出了一支农民自己的舞蹈团队,并打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向高雅文化的进军战,尝试了高雅艺术形式向群众艺术形式的融合。将城市文化引入农村,扶持农村的文化团队。
农村电影放映过程中有些观影群众反应部分影片看不懂,不好看。经过分析得知,门头沟区农村老年人居多,对抗战题材影片、戏曲片、农村家庭生活题材影片比较欢迎,而城镇地区观众年龄结构较小,文化修养与素质相对较高,对进口影片、港台片、喜剧片需求较大。为下一步在电影节目的选择与安排上力求多提供些观众喜欢的电影,满足观影群众的需求。流动文化服务过程中坚持严格规范服务标准,区电影服务中心在每年下发给放映员的《门头沟区数字电影放映日志》扉页上,加印了《公益电影放映员操作规程》,注明了基层放映员在日常开展放映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如:映前宣传、映前准备、操作流程、映毕的日志登记工作以及放映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等,使基层放映员在放映工作中,能够有条不紊,顺利开展工作。为流动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制度保障。
图书馆坚持服务社会,做好社会各层面的图书网络建设工作,将图书服务延伸进农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引导全民阅读,营造和谐氛围。
种文化、结对子,创新文化流动服务模式。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内涵是开拓基层群众文化的新的阵地,将文化种植于基层土壤,让文化能够充分的接收“地气”,感受基层群众文化氛围,是文化传承和发扬与延伸的又一服务模式。门头沟区文化馆为了将具有区内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让传统文化根植于群众土壤,能够茁壮成长,特别组织创作培养团队,对传统文化多次调研考察,并开展深入挖掘、整理,将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并根据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形式、内容进行汇总和创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京西特色的传统文化推向更高、更广的展示、传承平台。重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组建太平鼓传承舞蹈工作组,对太平鼓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创编,创编以太平鼓为主要舞蹈表现形式的广场舞《鼓舞太平》,并参与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将基层群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与舞台艺术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具有舞台艺术与观赏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让群众生活中的太平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建脉络、重落实,实现文化流动服务成效。在突破以馆为中心的服务形式上,加大了与基层配合的服务内容,特别是在以往的工作中,将在馆内开展的各类培训内容延伸到各个基层服务站点,深入到各个公园社区。2013年门头沟区文化馆在区委区政府搭建的“一湖多园,五水联动”城市景观体系建设上,巧妙利用公园设施,勇于开拓创新服务内容,全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打造门头沟区“一湖多园”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从而为基层群众搭建文化惠民、享受文化带来愉悦的平台,积极投入建设文化艺站城市服务岗亭,将馆内文化技能培训内容开展到各个基层群众中,拓展到各个公园、街道活动站,形成了15分钟文化惠民脉络建设,使群众每到一个公园就能获取到文化技能的服务,普及各项文化技能,免费享受文化大餐。为了更好的落实馆“办”文化转向“种”文化服务模式的转变,文化馆积极将群众文化重点移至公园文化,有效的满足不同人群对群众文化需求。区电影服务中心与两条院线公司联系取得技术支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门头沟区各放映点的放映设备进行排查,做到能处理的故障当场处理,不能当场修复的设备带回来,尽快解决尽快安装回去,从设备上解决了各放映点的困扰。图书馆及时为基层图书服务点更新图案,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如今,门头沟再远的山村也不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数字影厅、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设施,无论冬夏,老百姓都能在家门口尽情地唱歌、听戏、跳舞、读书、看电影,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来源:北京市文化局)
上一篇: 北京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
下一篇: 北京文化拥军活动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