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统筹设计,搭建起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
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广局、河北省文化厅在北京签订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明确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合作内容、战略合作组织机制等重点问题,构建了三地文化合作的新平台。2016年2月京冀两地文化厅局共同颁发了《关于推进京冀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北京、河北文化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及要求,明确了北京与河北文化协同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借势冬奥会,2016年6月签订了《北京市文化局、河北省文化厅、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文化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致力于为2022冬奥会提供浓厚的文化支撑。三个文件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工作遵循,是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
成立多个联盟,明确协同发展工作重点和任务。2015年先后成立了京津冀图书馆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文化产业联盟,2016年成立了京津冀演艺联盟,加强三地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签订多个协议,细化协同发展的工作措施。2015-2016年陆续签订了演艺、人才等领域合作协议,加强区域演艺、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互通共享。以联盟为主要形式,以重点领域为合作内容的京津冀文化合作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为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不断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率先突破,在公共文化、文艺演出、文化产业领域合作不断结出硕果
一是深入推动公共文化领域合作,京津冀三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强三地图书馆合作。2015年首都图书馆与天津市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联合成立了京津冀图书馆联盟,在各区域图书馆间广泛开展深化合作。2016年首都图书馆固安分馆正式挂牌,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加强三地群艺馆合作。2015年2月,北京群众艺术馆与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三地群众艺术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三地群众文化发展布局;建立三地公共文化资源交流机制,搭建共享平台;建立品牌活动联动机制,打造三地文化活动品牌;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人才共享。大力打造京津冀公共文化品牌活动。2016年“首届京津冀民俗摄影大赛”顺利开展,同时今年年底,还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京津冀三地精品群众文艺节目展演。
二是深入推动演出艺术领域合作,京津冀三地舞台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加大巡演力度。2014年4月,“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河北梆子优秀剧目三地巡演活动(北京站)举办,共有7台经典大戏和1台名家名角演唱会,拉开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序幕。2015年巡演活动在天津继续举办,共举办了名家名段演唱会及三地四团9台剧(节)目共10场演出,反响强烈。推动三地品牌展演活动。2015年“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在北京正式推出,三地11家院团的11台优秀剧目在北京的4个剧院上演了22场演出,此项展演活动,已形成工作机制,2016年、2017年分别在天津和河北省继续举办。搭建文化艺术演出平台。2015年成立了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惠及京内外多地院团。截止到2016年11月13日,平台共遴选了136台260场剧目,在北京22个剧场演出了97台165场,涉及到13个省市,其中京外地区入围22台,津、冀地区入围7台,吸引了10余万观众观看,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院团、剧场和观众三方的喜爱和青睐。
三是深入推动文化产业、非遗保护等领域合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协作,重点加强三地在动漫游戏、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领域的合作对接,形成联动机制,推进三地产业合作平台建设。2015-2016年利用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平台,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携手合作,进行优秀项目成果展示,推进文化产业深入交流。不断深化非遗保护交流,连续两年参与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2015年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荟萃了京津冀三地近70个非遗特色项目,邀请百余名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期间举办的驻华使节专项活动,吸引近两百位驻华使节和外籍专家到场参观。2016年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以“非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在天津市联合主办“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展览汇聚三省市13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充分展示三地非遗丰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市区联动,形成了市级统筹、市区并进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新趋势
在省市级文化厅局合作统筹的基础上,北京市各区依托各自优势,与津、冀两地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合作。2015年调查表明,全市各区已开展或拟开展的文化合作项目多达50项。比如,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与河北天津有关区县共同成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2016年上半年,朝阳区作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轮值主席,组织了发展联盟首次联络员会议、首届京津冀地区民间花会展演及发展联盟第一届轮值主席总结会。今年下半年,北京市三个示范区参加了首都市民合唱周系列活动暨海淀区万人合唱季启动仪式和京津冀地区“蓝调·Blues”专场音乐会活动。通州区2016年开展了“文化一脉协同发展”京津冀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交流季。房山区与河北保定市开展了“拒马河工程”文化合作项目,推动了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三地地市区合作逐步开展,东城区、朝阳区与天津河西区、和平区、津南区以及河北唐山市签订了文化战略合作协议;河北保定市、保定市莲池区和中关村数字文物产业联盟,共同建设中国保定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园。
两年多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三地着力推动文化协同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效,助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面向未来,北京市文化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的实施意见,深入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着力加强文化协同规划,着力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着力搭建文化协同发展平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努力推动三地文化资源统筹、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来源:北京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