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渐趋完善。
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全覆盖。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出台一系列公共文化政策和扶持措施,如今已形成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文化设施达到6815个,覆盖率超过98%。其中,2017年新增街乡、社村文化设施163个,新增面积10万平方米。
文化整合方面有新进展。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截至目前,街道乡镇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开通206家,服务农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4295个,实现全覆盖。数字文化社区总数已达300个。
配套文化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按照“六会标准”(会做群众工作、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唱歌、会弹奏乐器、会编排舞蹈、会计算机操作),旨在提升基层文化组织员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的“千人培训计划”有了新进展。市级每年培训1000名,已培训4000人;各区培训基层文化工作者已达5万人次。此外,全市在册文化志愿者3.27万名、团队311个。
公共文化服务三大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强化供需精准对接,推出菜单式、订单式等服务方式,向基层输送优质资源。其中,配送图书253万册,举办文化活动1.75万场,下基层公益演出1万场。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文化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把文化活动送到市民家门口,方便群众广泛参与、展示文艺风采。2017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万场,参与市民达到3100万人次,“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放低价票23.3万张,补贴演出1856场,受益观众60万人次。创办首都市民音乐厅,为市民欣赏高雅艺术提供新的平台,全年演出65场,剧场观众5万人,网络观众达400万人次。
优秀基层群众文化团队不断涌现。目前常年活跃于基层的群众文化团队已达1.3万支。诞生于基层的品牌项目也日渐增多,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音乐汇”、朝阳区的“漂亮的兵马俑”装置艺术展、海淀区的“海之春”新春系列文化活动、石景山区的“戏聚石景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