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北京
北京
北京东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不断升级
发布时间:2022-07-15 10: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朱雪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7-15

   

  “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 

   

   

  27院儿文化活动 

   

   

  角楼图书馆   张传东 摄 

   

   史家胡同博物馆 

  美后肆时、角楼图书馆、27院儿、胡同博物馆……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利用腾退空间、引入社会资源,打造文化服务新场景,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展现了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创新的典型案例。

  日前,《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办法》(简称《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发布会圆满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相关领导及部门、社会化运营承接单位代表及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是我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国家社会化运营发展新趋势、新变化和新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此次北京市东城区编制出台的《全过程管理办法》,树立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全过程管理、创新性发展的标杆,鲜明体现了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创新发展实践的特点,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引领示范。

  社会化运营的东城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东城区是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东城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东城区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1.0、2.0、3.0的模式版本演进,构建了完善的政策体系、购买机制,形成了清晰的工作脉络和发展成果,在激活社会力量、丰富服务内容、变革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至2016年,东城区出台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指导意见,通过岗位购买配齐社区文化组织员;购买专业院团、剧场演出票,让百姓免费走进高雅艺术殿堂;采取与悠贝教育机构合作,在东总布分馆免费提供少儿绘本专业服务;采取民营公助、市场补充的运营模式,在体育馆路建设皮卡书屋;通过设立每年500万元社会单位开放引导专项经费,推动辖区单位礼堂、体育场等场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扶持蓬蒿剧场内设置居民电子阅览室,三联韬奋书店设置24小时不打烊公益坐席等。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1.0版本通过扶持与项目合作,拓展了公益服务内容,改善了文化活动空间,用创新共赢、协作发展的“杠杆”去撬动社会力量助推公共文化建设,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2.0版本,2016年至2018年,东城区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目录清单、经费标准,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有力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文化财政经费使用方向,3年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引入社会化力量开展专业化运营,逐步覆盖10个街道公共文化设施。街道、社区场馆周开放时间分别达到72小时、56小时,错时开放的要求得到落地,每个街道文体中心全年举办文化活动(培训)760余场次,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由广覆盖转向高效能。结合空间腾退与城市更新,引入社会主体进行创意、运营,催生了“最北京”特色的角楼图书馆、27院儿社区活力空间。

  角楼图书馆原是北京外城东南角楼,2017年修复后的角楼作为一家展示北京特色文化的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角楼图书馆采取混合制管理运营模式,即日常管理及借阅服务纳入总分馆体系由东城区第二图书馆负责,全民阅读活动的策划实施及品牌推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运营。角楼图书馆以阅读与传承老北京文化相叠加的全新理念,打造成为一个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地标。开馆以来,共举办千余场文化活动,进馆人数达20万,同时拥有线上粉丝18万人。

  27院儿作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是东城区结合城市更新与空间腾退,引入社会组织创意运营社区腾退空间,为社区居民打造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新空间。改造升级的27院儿涵盖戏剧、舞蹈、音乐现场、艺术展览、文学、沙龙、工作坊等10个艺术化的独立空间,成为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

  2018年至2020年,东城区在梳理各级相关政策、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将社会化运营委托合同期最长延至3年,增设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之外的延伸类服务内容,明确了委托主体与承接主体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2020年,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的正式开放,标志着3.0版本的实践落地,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又名“美后肆时”,是美术馆后街地铁8号线工程腾退后新建落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5411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街道级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下,街道与运营方签订协议,每年开展文化活动1098场以上,每年实现直接参与活动者超3万人次。美后肆时服务面向各年龄群体,可提供分时段、定制化文化体验内容,市民文艺社团、文体组织都可以来这里创作、排练、展演,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社区和百姓的文艺秀场与文化之家。

  3.0版本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优质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提供与优惠提供并举,从而更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更好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新期待。

  “1+6”的《全过程管理办法》

  2021年,东城区深入把握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结合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践,围绕“选—用—管—培”四个环节,形成以全过程管理为牵引的“1+6”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制度体系,“1”指《全过程管理办法》;“6”指与之配套的6个文件,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承接主体的资质条件;提出政府采购社会化管理运营承接主体的评价办法,并拟定了示范性合同文本;细化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制定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服务指南;构建对承接主体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建立了对社会化承接主体的引导扶持政策和机制。以上问题的解决,对于全国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面具有突破性和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优惠收费服务内容、流程和定价方式、收益计算、收益分配等内容的设计,推动社会化运营自我“造血”发展。

  东城区《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文件首次建立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样板,对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的职责分工、承接主体的遴选标准和方式、服务规范及要求、绩效考核与管理、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与培育等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事项做出了规范,以系统化思维引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创新发展实践。

  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不仅改变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而且落实和强化了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主体责任。《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文件确保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的要求不因实施社会化运营而打折扣,东城区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外包”环境下落实和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做出了示范。

  东城区在社会化运营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坚持全方位统筹、全要素兼顾、全过程覆盖、全链条设计的思路,《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文件通过“选—用—管—培”全过程管理闭环,促进了社会化运营全流程管理链条的有效衔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防范了公共文化设施运营风险,切实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效能。

  近年来,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率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性优惠收费机制探索,在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提供的基础上,发展普惠性、低收费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所期待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过程管理办法》政策文件中的公共文化设施优惠收费服务指南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有标准、质量有保障、内容有监管”的创新思路,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了创造性突破。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是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全过程管理办法》的发布,是东城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又一项创新举措,标志着东城区社会化运营工作已经升级到4.0阶段,开启了首善之区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