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伴随着《歌唱祖国》全场大合唱的悠扬旋律,第十一届北京合唱大赛在中央歌剧院收官。大赛以“为人民而歌”为主线,旨在用歌声铭记光辉历史,礼赞新时代,抒发爱国情怀。活动历时半年,全市300余支合唱团队踊跃参与,1.3万余名选手参赛,最终73支队伍晋级决赛。
本届大赛设置了童声、青少年、成人、企业职工及老年组别,涵盖了各年龄段的合唱群体,其中,企业职工组是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为确保比赛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大赛组委会组建了高规格的评审委员会,并采用双重评审机制:第一评审团的评委构成涵盖国内专业院团的中坚力量;第二评审团由北京市各区文联及音乐家协会推荐的15位专家代表组成。
“这种评审模式一方面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让各区县音乐家协会负责人有机会了解目前北京市的合唱水平,促进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第二评审团评委、北京市朝阳区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邵娜娜介绍,大赛采用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现场报分的形式,还通过直播平台向全北京市乃至全国展示,让不在现场的群众也能参与监督,极大地提升活动的透明度。
决赛阶段,各参赛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演绎了众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参赛队伍的表现令人惊喜,很多团队在作品表达上做得很好,可以看出团队平时排练规范且有计划。”第一评审团评委、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团长高伟说。
本届大赛首次开设了示范音乐会、大师课单元,为参赛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作为大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指挥家郑健执棒中国电影乐团,携手北京音协合唱团及群众合唱代表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示范演出,为参赛团队提供艺术参照。此外,部分赛区还组织专家对优秀团队进行后续辅导,推动基层合唱水平持续提升。
大赛采取的市、区两级联动模式,提升了首都群众参与合唱的积极性,也为举办更大规模的合唱活动奠定基础。北京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孟南说:“大赛特邀山西等地的优秀团队参与,为地方团队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为北京未来举办全国性的合唱赛事积累经验。”
“创新是推动合唱事业发展的动力。”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马俊英表示,本届大赛从参赛曲目的多元化呈现,到赛事组织的创新举措,再到评奖机制的完善优化,各层面都体现出创新精神,这种勇于突破、敢于尝试的态度,让“为人民而歌”的理念历久弥新。(彭澳丽)
| 上一篇: |
| 下一篇: “大地绘彩——2025年农民画大展”在京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