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重庆
重庆
重庆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培养文化和旅游中青年骨干人才
发布时间:2022-04-22 10:04 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2-04-22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以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着力搭建培养平台,优化培养项目,健全培养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全市中青年文化和旅游人才规模明显壮大,质量显著提升,为文化强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把握规律、精准定位,高效实施八大人才计划。一是实施舞台艺术国家级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投入300余万元,采取“一人一策”方式,精准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国家级领军后备人才。二是实施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联合中国舞协每年面向全国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舞者,由艺术名家进行艺术传承和结对指导,全市14名舞者进入“2021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百强名单。三是实施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与重庆大学合作,为重庆旅游业定向培养旅游博士19名;与厦门大学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与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舞美班、编剧班,培养优秀中青年舞美、编剧50余名。四是实施重庆英才文化和旅游名家名师计划。每年遴选10人进行重点支持,目前已遴选三期共30名,每人给予30万元支持经费。五是实施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下放培养自主权,以各用人单位为主体,选拔100余名优秀中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六是实施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招收7—12周岁的川剧、杂技、芭蕾舞学员,以全免费、订单式、包就业方式,开展3至5年团代班培养,已培养100余名学员,有效破解后继乏人难题。七是实施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每年为艰苦边远地区招募300余名中青年文化志愿者,为他们搭建基层历练、增强才干的广阔平台。八是实施素质提升计划。每年举办各类中青年人才培训30余期,培训1万余人次。举办文化和旅游领域职业技能竞赛,大力提升中青年人才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健全中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机制。一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市级专项、部门自筹、单位投入相统一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基层单位自有经费5%用于人才培养。近年来,市级年均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中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扶持。二是优化岗位调整机制。动态调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提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市属文化和旅游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达到40%,文博类事业单位高级岗位比例比国家标准高5个百分点,拓宽了中青年人才晋升的平台和机会。三是强化编制保障机制。争取周转编制200名,用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招聘中青年骨干教师;增加市属文博单位编制110余名,专门引进文物修复、研究领域人才;单列50名改制院团保留的事业编制,专门用于为市属改制文艺院团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四是畅通人才引进机制。综合运用公招、遴选、绿色通道等方式,出台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支持文化和旅游系统企事业单位年均引进中青年人才400余人。
  强化考核,注重激励,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一是强化考核引导。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指标涵盖经费投入、继续教育、自主培养等重点环节,提升考核权重,重视考核结果运用,保证人才工作“虚功实做”。二是强化正向激励。打通人才评价“绿色通道”,近3年16名中青年优秀人才直接获评高级职称。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增强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重点向中青年骨干人才倾斜;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突出荣誉激励,近年来,157名中青年个人或其作品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三是强化氛围营造。定期举办“向文化和旅游工作者致敬”活动,邀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走红毯”,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建立专家联系服务制度,定期开展决策咨询、走访慰问,帮助中青年专家解决剧目创作、成果转化、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难题,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