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福建
福建
福建地方戏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
发布时间:2014-09-22 15:33 来源:通稿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通稿 2014-09-22

    9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福建地方戏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本次研讨会是“庆祝新中国65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的组成部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国戏剧节协会、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各设区市文化部门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校等高校的领导、专家近五十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福建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

    福建省地方剧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保存了一批宋元南戏、明清诸腔以及近现代新兴剧种,它们发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福建省现存23个剧种,其中18个本土剧种、5个外来剧种,另外还有5类木偶戏,共有1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福建舞台艺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作为戏剧大省,既拥有京剧、越剧、歌剧、舞剧、话剧等全国性的剧种,更拥有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芗剧)、木偶戏等一批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本次晋京展演中,共有闽剧《贬官记》、莆仙戏《叶李娘》、芗剧《保婴记》、闽剧《兰花赋》、高甲戏《阿搭嫂》、梨园戏《皂隶与女贼》、木偶戏《赵氏孤儿》等7台福建地方戏隆重上演。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采取各种举措,大力推动福建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对省属院团演出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今年这一政策又向全省县(市、区)的32个基层院团延伸,各地也相应出台了戏剧演出的财政补贴政策,大大增强了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持续保持了福建舞台艺术领先优势,一批作品获得国家级以上大奖。自“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以来,福建先后有闽剧《贬官记》、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京剧《北风紧》跻身“精品剧目”(重点资助剧目),还有10个剧目入选年度资助剧目;“五个一工程”到目前共评选十二届,福建除第四届、第九届只有提名剧目外,其余十届都榜上有名;在首届及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中,福建有4台剧目入选,名列前茅;在“文华奖”十四届评选中共有30个剧目蝉联获奖,其中有5个“文华大奖”、2个“文华大奖特别奖”;福建共有14人次获得戏剧“梅花奖”。2012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福建艺术节,共推出新创作演出的戏剧30台、音乐舞蹈杂技曲艺18台,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福建舞台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本次晋京展演活动集中亮相的一批丰富、古老而又富有艺术特色的剧目,既展示了福建剧种多元的优势和戏剧创作成果,特别是福建地方戏的剧种特色和创作演出水平,也体现了福建省长期以来对地方戏保护的成效。在此背景下召开福建地方戏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旨在借此机会得到国内艺术节专家、领导对福建戏剧艺术创作的更多地关注,为福建地方戏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新剧目创作、戏曲人才培养等方面献言献策。下一步,福建将加强对地方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推进对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其中包括语言、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保护;二是进一步重视对地方戏曲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研究和利用,这是从历史和传统的维度上对戏曲文化生态的一种修复和接续;三是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对传统戏剧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四是要大力营造良性的地方戏创作演出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