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拥有公共图书馆638家,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2200余万册(件);深圳2%的家庭拥有钢琴,数量近10万台;“十二五”期间深圳还将新增200台自助图书馆……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文化深圳,市民共享”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千万市民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深圳市大运会期间举行的“印象深圳”系列发布会的第10场,也是最后一场。
每年组织万场公益文化活动
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新亮介绍,深圳市全面构建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原特区内“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原特区外文化设施加快建设。
目前,全市建成博物馆25家,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站)62个,各类文化广场381个,公共图书馆638家(区级以上9家、街道及基层图书馆62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成功研发了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目前已在全市完成160台自助机的布点工作,市民享受文化服务日益便捷。
在此基础上,深圳市着力培育和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每年策划、设计和组织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均在10000场左右,打造了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创意十二月等10余个文化活动品牌。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深圳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市属公益文化场馆从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零门槛”服务;2007年开始试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机制,使市民能够以低门槛观赏高品位的艺术精品。
深圳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提供针对性文化服务:针对外来工,实施“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和“万场电影惠市民”工程,举办“外来青工文化(体)节”,开展“流动系列文化服务”,建立了全国首个外来工子女图书馆。针对未成年人,在社区开设“四点半学校”,设立了爱心书屋、星星书屋等;针对基层市民,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的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剧场、周末讲座、周末电影、周末沙龙等“周末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两城一都”成为城市文化特色
深圳“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建设硕果累累,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自2003年开始启动建设“图书馆之城”以来,深圳现已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室)的目标,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2200余万册(件),超额完成人均两册的目标,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远高于全国人均0.5册左右的水平;“钢琴之城”建设方面,据统计,深圳拥有钢琴数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拥有钢琴93736台,2%的家庭拥有钢琴,学习钢琴者超过15万人,以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左章等为代表的钢琴人才在国际大赛上屡获大奖;“设计之都”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成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年深圳国际大会在深圳举行,深圳“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模式被写入大会公报。
“十二五”期间新增200台自助图书馆
深圳自助图书馆今后的规划与布点受到了媒体的普遍关注。陈新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深圳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成编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深圳打造成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建成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文化民生福利水平。其中,自助图书馆将继续在居民小区、厂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布点,“十二五”期间新增200台自助图书馆的布点2015年达到全市布点340台,把深圳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
据了解,今后自助图书馆将着重在地铁沿线布点,市民在地铁看书、借书将更加方便,而在地铁中看书亦将成为深圳城市美丽的风景。
上一篇: 广东省陆丰“七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
下一篇: 广东省启动“廉洁读书月”活动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