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深圳现象”为中国文化探路
发布时间:2011-09-22 10:47 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2011-09-22

    9月21日开幕的深圳市第六次文代会,打响了深圳新一轮文化改革发展的“第一炮”,点燃了深圳的文化新梦想。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本次大会的召开为动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负众望,努力创造更多优秀作品,为深圳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大文艺工作者将在这次会议的精神指引下,在文化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再创激情燃烧的年代。
精品文化的崛起,文化服务的共享,文化体制的创新,文化模式的辐射……文化领域的“深圳经验”越来越多地被全国各地复制。深圳在文化领域也走出了一条改革的新路,并将回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寄语,继续“做好文化改革发展大文章,当好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 
    新的使命在肩,新的机遇在手,新的业绩在望,“文化深圳”长卷开启。 
    为什么是深圳? 
    探究背后的源泉,靠的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不断的理念创新和机制推动,开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事实证明,深圳的文化立市战略已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政策推进、措施创新,从理念变成实践,用创新引领未来。 
    探路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理念不断自我超越 
    今年5月,在文化体制改革道路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再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殊荣。 
    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这座城市把文化当作未来发展动力的决心不曾动摇;从读书月到文博会,再到“设计之都”,这座城市坚持探索发展新模式的思考不曾停歇。深圳以自身的文化责任感,持续不断创造着一种自我超越的文化机制,让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率先提出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后,则先后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两城一都一基地”以及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等目标。同时以创新思路提出了“拼文化”、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创新理念,推动改革发展实践。 
    深圳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行动快、效果好。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为深圳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深圳继续敢为天下先,探索出一条深圳特色的改革之路。具体做法就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以及组建国有文化集团、实现做大做强。 
    2005年第六届读书月期间,深圳市文化局一改以往政府统包的办法,采取项目公开招标、委托承办的方式,一次性地将5年的读书月活动整体委托给发行集团总承办。这一创新,成了深圳成功举办众多大型活动的成功模式。 
    全方位全系统的改革创新,令深圳文化软实力建设快速发展。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09年,在世界资本学会、新巴黎俱乐部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上,深圳荣获“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奖。 
    探路精品创作: 
    两大工程搭建深圳平台 
    近年来,鹏城文艺精品创作的夜空星光熠熠。一批镌刻进人们记忆的文艺作品缤纷盛放,“文艺深军”成为响当当的一支队伍。 
    宽松的艺术生产环境、完善的精品扶持机制和高屋建瓴的城市文化视野,为深圳文艺创作注入澎湃动力。尤其是音乐工程和影视工程这两大工程成为精品诞生的重要源泉。 
    2009年春天,深圳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启动音乐工程,开创了深圳音乐的崭新里程,目的是用5年左右时间,在深圳建设中国原创音乐的大本营,使它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和传播的风向标。 
    深圳通过举办一系列音乐促进计划、主题音乐创作和演唱活动,为本土音乐安装了一组组“助推器”,让音乐人充分释放他们的才华。《迎风飘扬的旗》、《走向复兴》两首原创歌曲在“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活动中闯入十佳。各大流行音乐比赛及颁奖的星光大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深圳歌手的身影。作为深圳音乐工程的重头戏,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自2009年起与深圳结缘,今年第二次在深圳举办。 
    影视工程同样给力。在近日举办的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盛典上,以《兵峰》领衔的7部“深圳制造”电视剧分获一、二、三等奖等奖项,取得大面积丰收。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强调,深圳影视作品创作的主力军应该是民营影视机构,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生产能力、很高的原创水平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影视创作要充分发挥民营影视企业的作用,通过合力在影视创作上形成“深圳现象”。 
    深圳的海纳百川吸引了全国各类文艺人才。2009年,市文联成立艺术家工作室,分别由冯双白、董小明、邓一光、杨争光等艺术家领衔。杨争光创作的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荣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及2010年深圳十佳好书之一。由邓一光工作室推出的电视剧《兵峰》获第28届飞天奖一等奖,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入围茅盾文学奖评奖前十名。 
    探路市民文化权利: 
    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国领先 
    胡锦涛总书记近日来到深圳视察时,走到一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前,输入《深圳之路》一书的编号,服务机的借书口很快就送出了这本书。从现场工作人员那里得知,深圳已形成一个智能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时,总书记十分高兴。 
    “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的自主研发正是深圳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的典型案例,并已在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推开。 
    “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的评选结果中有一条就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命题,并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创意,处处先行一步。 
    2007年起,深圳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零门槛”服务。 
    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度的文博会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等试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机制,市民能够以低门槛观赏艺术精品。 
    作为拥有1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深圳目前拥有不同形式的劳务工图书馆近百家,位居全国前列,“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人文精神的版图中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深圳日益形成的“全民参与”的大文化格局,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先进文化的全民共享模式”。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认为:“文化产品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才有市场生命力。文化产业创新应有市民文化权利理念,要保障市民共享文化成果、开展文化创造。如此,文化产业才能拥有发展的原动力。” 
    探路公益文化品牌: 
    文化基金的“深圳模式”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第十二届深圳读书月的主题词近日已经确定,书香门第评选等47项重点活动将与市民亲密接触。 
    两个崭新的公益文化活动“光影星期五”和“剧汇星期天”也于近日登场。再加上音乐厅“美丽星期五”、大剧院的“戏聚星期六”,公益文化品牌基本实现了周末时间的全覆盖。 
    在这些品牌的背后,公益性文化基金发展的“深圳模式”引人注目。199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深圳人以实干和创新精神,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府性文化基金运行管理模式,即“以项目管理为对象、以资产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手段”。 
    市宣传文化基金办公室主任李建阳昨日告诉记者:“以绩效管理为手段,这是一大创新。”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文化发展基金会,深圳的文化基金在绩效管理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它将市场的组织机制和选择机制有机结合,运用市场机制来检验文化项目的成败、效果的好坏,并以菜单式一对一的评估方式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量身定做,分别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让有能力、有创意、有执行力的项目和项目申报单位脱颖而出,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质量。 
    探路文化产业: 
    “文化+科技”模式写入公报 
    9月15日,市长许勤主持召开市政府五届三十八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及配套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深圳重点打造的又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未来5年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11-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5%以上。 
    一个没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城市为什么能够在文化产业上迅速崛起?深圳的回答是创新。“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一连串新模式的背后是一个个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对于深圳提升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软环境将起到“杠杆”作用。深圳率先成立负责编制产业规划、拟定配套政策的政府专门机构,率先为文化产业立法,率先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等等,打开了文化产业发展之门。历届文博会正是采取“政府办会、企业办展、以展兴会”的新模式,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让交易双方产生联动,拉动着深圳文化产业向前飞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年深圳国际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发布了《公报》,深圳“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模式被写入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