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乐昌市举办庆祝建国62周年民族民间艺术展演
发布时间:2011-09-26 15:46 来源:广东省文化厅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广东省文化厅 2011-09-26

    为了庆祝建国62周年,保护濒临消亡的、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月23日和26日,中共乐昌市委、乐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乐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乐昌市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分别在乐城、梅花镇举行,来自全市各镇、街道、办事处的乐昌花鼓戏、渔鼓说唱、九峰山歌、三溪青蛙狮、北乡春牛、五山纸马、廊田八音、粤剧等30多个项目参加了展演。项目之多,规模之大,在改革开放以来尚属首次。乐昌市委常委欧阳晓冬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乐昌,自古以来,向有“楚越要冲”,“入粤门户”和“广东北大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随着秦军汉勇的留戍落籍、贵族官僚的流放入境以及避乱难民的到来,经过本地先民和外来客家的不断开发,这片曾被中原人视为“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和“船到郴州止,马到五岭死,人到岭南打摆子”的“瘴疆”,逐渐变成了广东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广东省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之一。 
    随着不同朝代的更替,各族人民频繁的交流,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西南文化在此交融发展,演绎出了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乐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中共乐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文化立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和协调发展”战略,始终如一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网络日益健全,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激发了人们热爱家乡、构建幸福乐昌的真情实感。2007年和2009年,九峰山歌、三溪青蛙狮分别列入广东省第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乐昌花鼓戏则正在申报审批之中。为宣传该市丰厚的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今年5月,乐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下发通知,言明举办此次展演将列入政绩考核,各镇、街道和办事处高度重视,相继投入了财力、人力和物力,使一些在乡村沉寂多年、破烂不堪和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项目重现往日的风采,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饱享了一顿丰厚的精神大餐。如五山纸马,又称“马灯”、“马舞”,此舞出自唐代,当时的皇帝每遇大比之年,都要在文武官员的陪同下钦点状元,为了娱乐和庆贺,常令宫里的乐公扮成马舞。后来,这种娱乐活动传至民间,被各地乡坊艺人所吸收,并逐渐变成新春闹锣鼓、献艺作贺的灯彩歌舞。乐昌主要流传地为五山、三溪等地。纸马由6-11人组成演出队(称为马队),其中分马童、骑手、仙女(挑花篮)、花棍。舞蹈动作与队形摆布全靠马童引路指挥,马的奔腾跳跃,全在于骑手双脚的跑、跨、跳、跃来表现。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折子,也有民间生活中的轶闻、趣事。唱腔多采用一些民间小调。建国后,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五山纸马自从1993年参加了乐昌市民间艺术节后,近20年没有排练过了,纸马早已破旧,乐器也已不齐全,所幸师傅健在,珍贵的民间艺术技艺没有失传。“要是再过几年,五山纸马就难恢复了。”村民们都说。为了五山的荣誉,队员们不顾农忙的疲劳和困顿,连续排演了十多天,每次一练就是数个小时。附近村庄的村民多年没看过甚至一直没看过,因此都纷纷赶过来观看,其魅力如此可见一般。此次展演把五山纸马当作重头戏来安排。只见乐师们整齐地坐在一起,敲锣、击鼓、打钹、拉二胡伴奏,马童、骑手、仙女(挑花篮)、花棍先后上场,载歌载舞,神气活现,气氛热烈,精彩纷呈。又如九峰山歌是乐昌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门唱歌,出门唱歌,千百年来,这种风俗一直不变。据九峰山歌传承人罗家茂说,九峰山歌原来曲调甚多,由于有些曲调生涩难唱,所以在传唱中渐渐地淘汰,流失。目前收集到的“九峰山歌”有五个曲调:“过山帮”调、“刘莎妹”调、“下南京”调、“九峰山歌”调、“牛尾村山歌”调。曲调优美动听,清丽质朴,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一个个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上万名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