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多措并举推进舞台艺术创作生产
发布时间:2014-06-23 09:48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6-23

  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广东省艺术创作工作继续坚持“二为”方向,遵循“三贴近”的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增强艺术创新能力,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彰显正能量、观众欢迎、市场认可的优秀作品,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扎实推进创作。注重“接地气”,推动广东特色历史文化题材和现当代题材的挖掘加工,以观众喜不喜爱、欢不欢迎为创作出发点,认真组织选材创作和专家评审,做好文艺作品的策划立项工作,争取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统一,陆续推出一批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创作中,选择以广东的地方题材为突破口,提倡多样化,如虎门销烟、康梁变法、十三行的兴衰、反殖反封建斗争、近现代的工业革命、改革开放等,同时,发挥名人效应(如韩愈、包拯、惠能、林则徐等在广东的重要活动),将其融入创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突出“人”这个社会主体,突出人的感情变化和社会活动,刻画人在社会变迁中复杂的内心世界。近些年来推出的获广东首个“文华大奖”的舞剧《风雨红棉》以及山歌剧《等郎妹》、话剧《十三行商人》、音乐剧《钢的琴》、话剧《与妻书》、粤剧《碉楼》、《小凤仙》、《青春作伴》、歌剧《宋庆龄》、潮剧《东吴郡主》、《雅娘》等优秀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广东特色,时代感、形式感俱佳,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广东省还积极面向国内优秀创作人员进行定向约稿,舞剧《沙湾往事》已于5月首演,本土题材大型音乐剧《冼星海》正在加紧创作中。省文化厅属艺术院团推出了音乐剧《六祖慧能》、粤剧《风云2003》等名人题材、现实题材新作,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由广东省与北京大学以及广东省与芬兰联合制作的大型原创歌剧《宋庆龄》、大型当代音乐剧《PLAYME》(《玩偶》)在广州首演,获得专家和观众的肯定;东莞与保利联合制作的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全国巡演,产生良好社会影响。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评比中,代表广东省参评的音乐剧《钢的琴》、话剧《与妻书》、粤剧《碉楼》等三部剧目高质量完成演出任务,充分展示了广东省舞台艺术的整体水平,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九个奖项。

  在培育独具特色的岭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广东省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中特有的艺术亮点,挖掘有深度、可看性强的崭新题材,推陈出新,鼓励创作人员实现各剧种创作方式的交叉,融入高科技成果,用现代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坚持解放创作思想,勇于创新,认真汲取各种艺术精华,对表演形式、舞美设计等进行全面革新,拓宽思路,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在作品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用岭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打动观众。

  二是加强基础性工作。广东省以省艺术研究所牵头举办的“广东剧作人之家”活动、广东省戏剧文学奖评奖活动、编剧编导人员高级培训班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定期循环进行的促进创作系统工程,内容涵盖剧本征集、改稿、评比和业务培训,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努力改善创作环境和条件,加大对重点作品的支持力度,对广东戏剧创作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全省各地在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完成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各自实际,为优化当地艺术生产条件、激发艺术院团活力、重塑演艺市场主体,从体制和队伍上奠定了基础。许多地方在题材策划、项目规划、生产动员、资源整合、团队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如广州军地强强联手,集中优势力量创作优秀剧目;深圳尝试外来剧种与本土创作资源的结合,打造具有喜剧特色的艺术作品;东莞形成了以“剧组制+院线制”为特征的音乐剧生产“东莞模式”,三年推出了五部音乐剧,演出场次、演出票房和业内评价不俗;梅州打造以山歌剧为核心的创作体系,整合创作队伍,广泛吸纳多方力量参与;汕头、佛山等地也通过推出新作,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项目运作方式。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在广东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各地文化部门以及艺术院团积极适应新形势,通过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工作机制,积极对接相关文化经济扶持政策,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省直和地方的舞台艺术作品从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中争取到一定数额的经费支持。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并从2012年开始,在巡演剧目选择上侧重省艺术节上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努力形成“节上评选、巡演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尝试将巡演活动逐渐打造成一个与精品创作工程进行深度对接的精品推广工程。积极探索选题式剧本创作、委约创作、新作试排“孵化”等创作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催生了话剧剧本《康梁》、粤剧剧本《梦·红船》、民族音乐作品《佛跳墙》、《行花街》、《粤风》、《弦意岭南》、《花朝月夕》等一批新作,成效明显。(来源:广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