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以群众为导向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
发布时间:2014-08-15 10:01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8-15

  近年来,广东文化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全省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手段,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文化惠民效果明显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加强 

  一是着力办好文化民生实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群众,不断改善文化民生,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工作的根本目标。从2011年起,广东省政府连续四年把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列为“十件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力度。2011-2013年,奖补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建成县级图书馆47间、文化馆50间、博物馆34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19间,地市级数字图书馆15间,农家书屋7545家。“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共计投入9亿元专项资金奖补扶持全省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目前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7个、文化馆14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99个,各类博物馆209家,农家书屋20106家,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000多个。基本形成了省、市、县、镇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省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位列全国前茅。 

  二是组织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是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文化惠民,必须顺应群众期盼,不断探索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新途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广东省认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2011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省财政对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每年补助资金平均达7000多万元。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21个市级和106个县级支中心、1148个镇级和19526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全省县、镇、村级网络全覆盖。实施博物馆达标工程,鼓励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促使基层文化馆站达标升级。组织艺术院团进行交响乐、民乐、经典地方剧的低票价演出,发挥公益性低票价演出的影响力。组织文艺团体为农民群众演出,重点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等特殊地域倾斜,开展文化下乡、文化对口支援和城乡帮扶活动。针对老年、少儿、残疾人特殊人群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举办了少儿艺术花会、社区文化节、残疾人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针对广东异地务工人员众多的省情,注重开展面向异地务工人员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心安排送戏、送书进厂矿和企业等活动。2013年举办的“同饮一江水”广东农民工歌唱大赛,深受“新广东人”的欢迎。 

  三是繁荣文艺创作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化工作的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一切文化创造的成果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广东省坚持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导向,大力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代生活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题材等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了一批“接地气”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15个群星奖,位居全国第二。2012-2015年省财政安排2亿元,支持开展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两年一届“百歌颂中华合唱大赛”、广东社区文化节,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艺术节、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广东省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等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大型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开展以“开心广场·百姓舞台”和“南粤幸福周”活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突出地域特点,体现民间色彩,覆盖全省城乡。依托已建成的5000多个城乡广场、农村小戏台,广泛开展具有广东地方特色、贴近基层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基层群众成为参与的主体、活动的主角。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文化发展合力。群众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群众的理解支持,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近年来,广东省着力清理和减少文化行政审批项目,提高服务效率。积极稳妥推进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117家国有文艺院团按时完成体制改革任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和外部竞争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采取政府购买社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方式,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社会组织的扶持。引导民间力量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倡导“文化慈善”,探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认养、设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等文化投入新模式。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实践“超市式”供应、“菜单化”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法。改变公共文化资源管理分配模式,实行按人口数量配备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广东流动图书馆”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了81个分馆,服务读者超4753万人次。“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超过100个,在全省举办巡回展览近400场次,取得良好反响。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岭南优秀文化。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珍贵财富,要真正做好保护工作,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近年,广东省逐步增加文物保护、文物维修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和省博物馆文物征集经费,“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安排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3.48亿元。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全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万余处,其中新发现文物2.7万余处,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大型建设项目开工前考古勘探,保障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南海一号”实现水下遗址迁移式保护,开世界水下考古之先河。潮州市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和明清海防(广东部分)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录。32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逐步健全保护与传承机制。“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剪纸(广东剪纸)”、“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探索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整体性保护。建立客家文化(梅州)、雷州文化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开展非遗展演(示)活动,推动全社会更关心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六是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文化体系基础。补充和提高群众文化的原动力,需要一批有文化专长、年富力强、创新务实的专业人才。广东省实行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文化创新项目打造专业文化团队,吸引国内外高端文化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形成各门类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军人物,打造人才高地。完善人才表彰和激励机制,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培养向基层倾斜,重大表彰注重基层导向。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共建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培养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启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馆长、站长及业务骨干培训计划,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加强对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组织领导,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打出“广东文化志愿者”品牌。截至2013年底,全省文化志愿机构达5947个,注册文化志愿者总数达31463人。建立基层“文体协管员”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来源:广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