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广东省佛山市正式印发城市升级两年行动计划。围绕计划实施,全市先后启动了“佛山韵律和风鸣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古村落活化等系列行动,并通过打造话剧品牌、发现佛山之美以及文化产业秀等举措从艺术、风土和经济等视角挖掘佛山魅力,传扬佛山城市文化形象。
一、着力打造地方文艺品牌,以《康有为与梁启超》巡演彰显佛山改革之美。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精心创作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下称《康梁》)。该剧选题紧扣改革大背景下,康梁师徒救国救民理念的碰撞和情感发展的脉络,以此呼应当下深化改革精神。其中,作为主角之一的康有为成为城市精神缩影,阐释了佛山自古以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个性。二是以全国巡演方式提升佛山城市形象。在去年省内演出获得成功基础上,今年4月1日《康梁》启动全国巡演,遵循当年康梁二人的历史足迹,跨越9省12市(包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重庆、北京、青岛以及清华大学等省市和高校),历时60天,演出合共24场次,到场观看演出观众总计达2.6万多人次,观众上座率90%以上。巡演中,坚持以“巡演+研讨”形式提升文化传播质量,在上海、北京等话剧市场较为成熟的城市邀请专家学者举行研讨会,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意见建议,并认真研究反映到后续的排练演出中,以此不断提升剧目的演出水平。坚持以跨媒体宣传模式强化文化传播效果,为保证信息及时有效,还坚持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对演出情况进行报道。三是以省内高校巡演触发学子共鸣。为让当代学生领略康、梁二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彰显佛山乃至广东文人那种敢为人先、无畏无惧的精神,6月,《康梁》铺开省内高校巡演活动,以免费演出的方式走进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反响热烈。
二、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以“美在佛山”描绘佛山朴实之美。2月在全市启动“佛山韵律和风鸣畅”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以各种形式丰富文化艺术活动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活动开展以来,已推出高雅艺术展演、粤剧折子戏、新春民族交响音乐会、行通济和“美在佛山”等多场活动。其中,2015“美在佛山”征文及艺术创作系列活动于6月7—9日进行,包括“美在佛山”征文活动和“夏风·2015美在佛山村居行艺术创作系列活动”等内容。“美在佛山”征文活动鼓励用个人的视角、文学的笔触发现佛山之美,展示佛山的文化特色、岭南特色、山水特色和生态特色。活动设置多个奖项,最高奖金达3000元。“美在佛山村居行”活动则以“寻古追新—南方艺术家古村落写生”等形式,通过邀请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名家参与,凭借他们个性化的手段,使作为形象记忆的古村落转化成当代艺术作品的视觉符号,实现古村落的活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让古村文明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延续生长。在为期一周的写生创作中,艺术家们以佛山市公布的30个重点古村落为蓝本展开,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筛选出文化气息好、古建筑保存完整度高、最具开发与活化潜力的村庄作为第一批写生点。活动结束后,还将收集每位艺术家5件写生作品进行装裱、拍照,结集出版,并在11月举办“美在佛山村居行”活动作品展。
三、倾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参展深圳文博会凸显佛山融合之美。继十大区域文产品牌评选助推佛山文化产业打响品牌后,5月的深圳文博会上,佛山精心为本土企业亮相展会搭建平台,并通过在展览现场的本土、科技和互动元素展示,传扬了佛山坚守传统而又开拓创新的城市文化形象。一是本土元素彰显佛山文化特色。佛山馆位于1号馆内,占地300平方米。展馆“复制”了佛山文化元素,以褐灰色为主调,辅以跳脱的红色几何造型,馆内设计糅合了岭南园林建筑、祖庙红墙、镬耳山墙、南风古灶、行通济等颇具佛山特色的文化元素。此外,展品随处可见佛山文化符号,舞狮、陶瓷、香云纱、藤编等等,更有刘泽棉大师制作的镇馆之宝陶艺作品《孔子》。二是科技元素创新文化展示形式。展会融入高科技元素,如身披醒狮外套的机器人惟妙惟肖上演传统舞狮艺术中各种复杂动作。舞狮机器人由佛山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生产,该企业专注于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成为国内机器人开发和佛山“智造”的杰出代表。用机器人表演醒狮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尝试。三是互动元素增强佛山文化亲和力。为吸引人气,佛山馆加入了许多互动元素,如佛山非遗项目传承人亲临现场,为观众即兴展示制陶、藤编、剪纸等精湛技艺。伦教香云纱推出模特真人秀、高明子昊钢琴请来俄罗斯钢琴家现场演奏等。同时展馆现场还持续开展微信直播、扫二维码送特色礼品等活动,使佛山馆一直保持“热度”。(来源:广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