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中山从市镇村三个层级立体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6-09-01 09:36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09-01

  自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广东省委办、省府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中山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广东省中山市以创新求发展、以项目促落实,通过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强镇创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大项目为抓手,从市、镇、村(社区)三个层级协同开展、立体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扎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基。 

  2014年被文化部确立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后,中山市积极统筹推进落实,制定了《中山市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市选择了3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社区)作为试点村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中山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三三”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做法:一是在设施和场所方面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三元服务空间”。标准化是基本配置,有“四室两厅一场一栏一台”;特色化是自选项目,由各社区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文化服务室;数字化是把中山市O2O文化服务平台引进社区,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相联动的综合文化服务。二是在管理和运作方面形成以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员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格局”。通过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方向、强保障;通过社会组织,特别是文化志愿者队伍,整合社会力量,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通过购买社工机构服务,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专业化和常态化服务水平。三是服务功能方面实现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三项服务融合”。把各行政村和社区的公益园、修身学堂、体育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青年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整合,集成利用,同时引入文化用品销售、网上办事辅导、快递邮件代收以及“图书室+咖啡”、“图书室+茶座”等项目,有效地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通过实施“三三三”模式,中山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末端”整合,既有效丰富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又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了“小平台”承载“大服务”、“小中心”整合“大文化”的基层文化工作格局,夯实了中山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基。今年初,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全面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中山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融汇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精髓全面落实到基层。2016年,中山市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年内新建8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19年将完成全市共277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在行政村(社区)的全域覆盖。 

  二、以文化强镇(区)创建为支撑,巩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 

  作为不带县的地级市,镇(区)是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山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为明确新时期镇域文化工作的导向和指引,提升镇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文化强镇(区)考核办法》和《中山市文化强镇(区)评价标准》,将镇(区)一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和要求全面纳入文化强镇(区)评价标准,通过自查自评、现场核查、第三方测评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实施量化评分,考核结果直接与镇(区)年度工作绩效奖励挂钩,有效增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硬性约束。 

  中山市文化强镇(区)考核实施以来,对各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中山市文化强镇(区)考核办法》印发后,全市绝大部分镇(区)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担纲、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文化强镇(区)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创建工作方案,对照具体考核评价指标找差距、补短板,部分镇区党委书记还亲自督导考核工作。二是各镇(区)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增加。据市财政局统计,去年各镇(区)文化建设投入大幅增加,镇(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87.96元,达到了省规定的标准要求。三是镇域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力度加大。目前中山市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了2275平方米,24个镇(区)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全部获评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四是公益性文化活动步入规范发展轨道。各镇(区)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全部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并打造出一批文艺活动的品牌。五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各镇(区)均建立起文化志愿服务队伍,镇(区)文化志愿服务呈现出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六是文化惠民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各镇(区)积极组织“你点我送”“公益艺术培训”“全民修身”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群众读书看报、观影观演更加便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三、以文化强市建设为引领,统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局。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性工程,牵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为把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局,确保整体推进、全面落实,中山市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着力以文化强市建设引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推进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完善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中山纪念图书馆和市博物馆群两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共投资4.8亿元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投资4亿多元建设市博物馆群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出台了《中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明确了中山市各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置、服务项目、经费保障和责任主体。构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出台了《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16—2017年)》,积极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通借通还、共建共享。建立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常年组织开展送影下乡、送戏下乡、送展下乡、送书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引导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出“共享蓝天”异地务工人员子弟公益艺术培训等常态化惠民活动,积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开发了O2O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统筹线上线下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该平台已覆盖中山市1325个住宅小区。开发了“你点我送—中山文化惠民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市民需求精准对接与广电网络中山分公司合作开发“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为市民提供文艺演出、文化课堂、民俗文化展示等数字文化服务,以点对点将数字文化服务资源送进千家万户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起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51.5TB数字文化资源库,开通了手机图书馆,让群众可随时随地畅享海量数字文化资源。启动“中山文化云”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全市不同区域、部门和系统间的数字文化资源交汇、互通和共享。五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出台了《中山市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通过政府采购撬动社会力量参与“绿色暑假·缤纷文化等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开设了中山市文化志愿者学院,出台了《中山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嘉许回馈制度》,使文化志愿服务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志愿者7868人,形成活动品牌35个。与市社工委联合举办公益文化创投活动,以创投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创投项目300多个。(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