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组织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广东两个案例入选,分别是茂名市化州市的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的《化橘红中药:双手“种”出乡村累累硕果》、梅州市大埔县的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的《光德陶瓷:窑火生生不息,振兴乡村好帮手》。两家非遗工坊均于2022年建立,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依托“工坊+基地+农户”模式,吸纳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参与生产,带动899人就业;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依托“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带动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2022年开展非遗工坊建设以来,广东省按照中央及文化和旅游部的有关要求,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为重点,依托十大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全省各县(市、区)探索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帮助当地群众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逐步建立稳定、长效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人群范围,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广东省共建设非遗工坊122家,涵盖13个非遗工坊类别,其中食品制作类共67家、器具制作类16家、医药保健类8家、雕刻塑造类6家、陶瓷烧造类6家、金属锻铸类5家、编织扎制类5家、刺绣印染类3家、纺织服饰类2家、漆器髹饰、剪纸刻绘、传统建筑、文房制作类各1家。2024年,非遗工坊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累计惠及群众173933人次,带动乡村就业总人数19864人,带动就业人员人均收入达3786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