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官方提供消息称,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20日将离境代表中国赴瑞士参加中瑞建交60周年的“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交流演出之一活动,这是环县道情皮影自1987年首次出访意大利之后,第八次出国演出。节目有《罗通扫北》、《王岐怕老婆》、《写诏》、《游地狱》、《大闹天宫》五本折子戏,将于10月21日至11月2日在“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上亮相。
环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王立洲说,环县独特的戏剧音乐——道情,有飞板、坦板两大板路和伤音坦板、伤音飞板、花音坦板、花音飞板四大调式,主唱句尾送簧,全体和声嘛簧。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戏后半场改笛子为笛呐,演唱改C调为D调,极易掀起剧情高潮。
“演出时,用一块白布作为幕布,一人挑着皮影根据唱境不断比划各种姿态,利用投影的原理在白布上折射出影子,观众在幕布上就可以看到惟妙惟肖的精彩演出。音律缠绵得如同杨柳婀娜,那婉转回肠的四弦,如泣如诉的笛呐,悠扬四溢的笛子,艺人嘛簧时的酣畅,简直就像天籁之音。”王立洲称自己观看道情皮影时常常被陶醉。“手起简板第一声,道家清音管弦生。一调唱出千人腔,众口嘛簧动一情。道是粉头弄玉姿,原来牛皮苦做成。中国有此方有戏,孤陋寡闻信为真。”已故“环县文化第一人”李仰峰先生曾这样总结环县的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艺人许明堂动情地说:“这次是我第二次出国演出,心里非常激动。作为中国贫困地方的农民能两次出国,没有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很难实现,一定要把这种古老的文化奇葩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
中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高清峰说,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环县位于甘肃东部,2002年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目前该县从事皮影演出和雕刻的有400多位艺人,皮影产品也从单一的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已经开发出皮影戏光碟、挂历、香包、鞋垫等12大类160多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