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甘肃
甘肃
甘肃天水:旅游+扶贫让风景变“钱”景
发布时间:2018-12-21 09:01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郭鹏
信息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8-12-21

  近年来,甘肃天水积极探索推广“旅游+金融+扶贫”模式,天水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天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32.3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仅麦积区就被授予中国优秀生态文化旅游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中国深呼吸小城百佳城市等多项荣誉。农村贫困人口也由2012年底的16.12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4.38万人,贫困面由35.65%下降到9.59%。

  贫困区的脱贫路

  麦积区是天水市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自然景观100多处,占天水旅游资源的80%以上,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六盘山片区国家重点县区和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

  麦积镇后川村党支部书记杨江东说:“守着绿水青山,却一直过着穷日子,不思变是不行的。”为了挖掘麦积山景区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旅游价值,天水确定了南线以麦积后川为中心,辐射带动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温泉五个游览区周边村庄,重点发展以景区服务为主的农家乐。

  后川村芸芸农家乐53岁的老板段海芸就是借助农家乐项目脱贫的。段海芸家是退耕还林工程搬迁户,搬迁后又因丈夫生病而致贫。

  2013年,段海芸申请政府贴息贷5万元,简单修建了一个木质凉亭,购买了桌椅,农家乐就开起来了。“每年4月—10月经营,年毛利润5万元,可存款2万元。”2016年,段海芸全家脱贫,今年贴息贷款到期,偿还贷款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后川村两委班子和致富能人带头,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制定了农家乐文明经营公约、农家乐经营管理办法,建立了食品卫生和服务质量监督评分制,促进了农家乐规范有序发展。并依托林缘区中药材种植优势,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药膳家常菜品,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2017年,后川村共接待游客18.8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达1.75万元,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850元提高到现在的9670元。

  除此之外,麦积区还先后投入3500余万元进行后川农家乐提升改造工程,累计改造农家乐经营户46户,新发展农家乐经营户32户。目前,后川村累计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户87户,直接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后川农家乐”已成为天水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乡村旅游规模逐步壮大

  天水东线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是以宝天高速公路为纽带,以东岔、三岔、利桥、党川、甘泉五个高速公路出口为重点,大力开发生态休闲型为主的农家乐项目,以卦台山、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中滩、渭南、石佛、新阳等镇发展特色种植、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秦州区孙集村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注册成立了由村民入股的甘肃青鹃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成了天水市首家标准型滑雪场——青鹃山滑雪场和甘肃青鹃山休闲旅游度假村,彻底填补了天水冬季户外旅游娱乐休闲项目的空白,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6200多万元,吸纳社会就业人员200余人。

  而清水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天水华盛公司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以订单合同农业的运营模式,实施游园采摘项目,带动了全县18个乡镇1000户精准扶贫农户脱贫。

  麦积村农户依托麦积山、后川村依托仙人崖、改口村依托水帘洞,采用“景区+农户”模式,鼓励周边农民包装农家庭院建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景区与农家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增加了农户经营收入。

  “支部+景区+农户”模式在甘谷实现了整村脱贫。甘谷县古坡乡瓦泉峪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依托古坡草原景区利用5万亩的天然牧场,带动瓦泉峪村、沟门村、杨家坪等村村民,积极开发赛马、射箭等项目,发展烤羊肉、烤冷水鱼、烤土鸡等特色餐饮,扶持农家乐建设,实现了整体脱贫致富。

  农户自主创业在武山县得以实现,鸳鸯镇丁门村农民自主集资创业建成金麟生态园,集餐饮、住宿、垂钓、采摘、儿童娱乐、旅游于一体,目前已解决了村里及周边50多户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金融助推旅游扶贫

  为了能让更多的村子享受到旅游扶贫的成效,天水用足用活旅游扶贫和金融支持政策,将旅游发展资金和公共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倾斜,确保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麦积区旅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金融支持方面,组建成立了天水丝路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积极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农村资产折股量化,担保贷款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同时,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原则,积极主动与麦积合行、融兴村镇银行等多家金融单位对接,采取农户联保、“两权”抵押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推出了“大众创业宝”等一系列信贷产品,将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从传统的种养殖延伸到农家乐经营,将经营户资金需求纳入金融服务范围,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问题,利用农业银行自助终端、甘肃银行便民服务点、浙商银行移动云支付等便民服务网点平台,切实加快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2015年以来,落实旅游产业类贷款6.83亿元,多批次累计为全区800多农户按照每户5—10万元标准落实了2.1亿元贷款,扶持发展农家乐。2017年,全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2956人,占当年全区脱贫总人数15208人的19.4%。(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