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西
广西
广西:探索民族古籍数字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3-10-17 09: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10-17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审美和精神理念。抢救保护有良方,整理研究出成果,传承利用显活力。近年来,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广西持续创新机制,探索实施“古籍复制件交换原件”抢救搜集模式、整合资源共建合作项目机制、出版系列成果打造图书品牌、建立数字化平台推动古籍活化利用等工作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古籍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利用,‘广西经验’还要不断创新、升级。”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说,近几年,广西每年抢救搜集的各民族古籍均在2000册(件)以上。目前,广西各民族古籍超过3万册(件)。然而,此前由于受人才缺乏、出版周期长等多重因素影响,最终整理出版的古籍数量十分有限,能进入大众视野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此,2021年以来,广西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与广西教育出版社联合打造“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即依托广西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及出版成果开发同步数据库,含“四库一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库”“中华古壮字古籍库”“广西地方特色文献库”“广西经典文献当代转化库”以及“中华古壮字字典(在线版)”。

  广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春霞介绍,“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集成广西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及出版成果,拟收录广西各民族古籍近3万册(件),包含民族典籍、民间文书、碑刻铭文、口承文献等特色门类。同时,依托平台建设收录相关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分14个数据库进行建设,可实现古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开放共享。

  据了解,“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于2022年8月正式上线,目前正进行功能升级及资源采集,预计2023年底完成平台升级。届时,将建成数据库6个,收录碑刻拓片1000件、民族典籍底本200部、图片2000幅、口承文献音视频2万条、数字图书50册。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难、输入难、编校难、排版难等难题,广西民族古籍中心与广西教育出版社联合探索开发“那蛙古壮字输入法”“那蛙民族古籍智能整理软件”“那蛙壮语词霸”等服务软件。这些软件借助AI技术,对古壮字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壮字数据库以及相关知识库,不仅能大幅提高古籍整理的效率、缩短出版周期,而且能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数据分析等功能,为民族古籍的大众传播、交流共享和学术研究提供便利。

  “‘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的建设围绕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不断做既基础又必要的探索性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充满期待。”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说,“希望广西先行先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宾阳 韦颖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