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河北
河北
文化体制创新促河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1-08-08 09:39 来源:非遗司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非遗司 2011-08-08
  从5月中旬在革命老区河北涉县八路军129师纪念馆正式启动,到6月下旬在易县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举办大型集中活动,一个半月的河北“红色太行颂党情”系列活动,在整个太行山沿线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浪。

  “红色太行颂党情”活动是河北围绕五大文化品牌精心策划打造的重要活动之一。近年来,河北梳理文化体系脉络,创新文化体制发展思路,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使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精品迭出,并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深化,实现了文化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梳理燕赵文化脉络推出河北特色“五大品牌”

  河北南有赵国故里,中有直隶文化,张家口有蒙古民风,承德有满族风情,唐(山)秦(皇岛)地区各有特色,八百里太行巍峨,渤海之滨风情万里……但如何理顺相对分散的文化脉系,一直是河北省委、省政府考虑的问题。

  如何在传承中提高和创新,把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为此,河北始终站在产业链、价值链和艺术链的高端,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组织省内外专家对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以代表性的地理符号为名,按照地缘相连、文化特质相同、历史阶段相近、外在形象相似等原则,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老龙头、山海关、涿鹿三祖圣地、涿州三义宫、直隶总督署、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等文化元素为依托,归纳出“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京畿神韵、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

  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说,五大文化品牌彰显出革命文化、爱国文化、根脉文化、畿辅文化和开放文化等精神内涵,通过聚焦其核心元素,探索科学有效的艺术表现形式,就能够走出一条既具中华精神又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

  除“红色太行颂党情”活动,今年7月大型话剧《寻找李大钊》在北京高校及各大剧场相继演出,一部红色经典竟让许多观众久久不肯散去。河北以“红色太行”为题材加强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魅力河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推出电影《谁主沉浮》、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电视纪录片《毛泽东1949》等系列重点作品;为再现“诚义燕赵”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建设了磁州窑、邢窑等一批主题博物馆,推出了三国文化游、吴桥国际杂技节、国际太极大会等活动、启动了永年广府、正定古城保护开发工程。着眼于“神韵京畿”,河北在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中主动承接京津文化辐射,大力发展环京津文化休闲旅游,重点建设了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曲阳雕刻艺术城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修缮维护等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针对长期以来海洋意识薄弱现状,在提升“弄潮渤海”文化品牌中,河北着力构建沿海海洋文化产业带,大力发展旅游度假、杂技武术、广告会展等产业,推进开滦中国矿业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园、唐人主题公园、北戴河创意文化产业园、纪晓岚文化产业园、大运河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精神文化惠及民生

  “画面很清晰,音响效果也好。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与大城市同步上映的新影片。”近日,在新落成的永年县洺州数字影视城,老党员张建忠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后连声说好。洺州数字影视城总投资300万元,两个放映厅可同时容纳500余人。影城内安装了2K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和3D放映设备,并与中联院线联网,同步放映数字影片。6月15日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群众欢迎。

  河北省广电局局长杨慧说,河北去年启动了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工程,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了放映场地问题,省市县三级适当补贴,并吸纳社会资本解决了资金难题。目前,河北全省已建成102个县级数字影院,可同步放映国际国内大片。

  这只是河北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北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结合城镇“三年大变样”,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于一身的标志性、基础性文化设施,提高了城乡文化品位,为群众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其中投资近10亿元的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将成为省会的新文化地标。“十二五”期间,河北还将实施省群艺馆、河北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群众有需要,政府来推动,社会谋发展。”河北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说,为让城乡百姓尽情享受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河北已经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基层服务点3.6万个,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工程,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自2008年开始,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河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河北积极开展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活动,吴桥杂技艺术节、太行文化节、彩色周末、“太行情·老区行”文艺巡演、燕赵少年读书活动、文艺百花乐万家等文化活动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体制改革出活力 产业调整促发展

  中央三年任务一年完成。据河北省委宣传部介绍,河北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推出了“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绩效式考核”的“五式工作法”,完善挂图作战、倒逼推进的责任机制,为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河北省169家出版发行单位、223家电影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92家文艺院团、4家新闻网站全部完成转企改制;1400多家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加快推进,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省、市、县三级党报党刊实现宣传与经营分开,提前两年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

  体制改革后,一批文化市场主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策划推出了《苏轼全集校注》、《幸福来敲门》等一大批读者喜爱的出版物。今年前6个月,实现销售收入29.2亿元,利润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8%和144.53%。省话剧院转企改制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成立了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团,已排演了《海的女儿》等9部儿童剧,从生存维艰到去年赢利8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河北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着力实施“三个一批”:省级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超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各市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文化企业,有条件的县(市、区)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文化企业;做到“三个加快”:加快建设15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5个文化产业示范区、10个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