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河北
河北
河海狮城 大运沧州
发布时间:2022-07-21 09:55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朱雪天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2-07-21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河道形态独具特色,该市正以中心城区31公里大运河作为狮城精彩中轴线,建设运河历史文化名城。

  沧州市围绕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切实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城市品质提升的带动作用,紧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对沿线进行整体规划设计。2021年,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战略生态修复与通航(渤海路—海河路)建设项目获批复,项目总投资8.6亿元。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改善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大运河生态景观廊道。同时,沧州市以承办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为契机,2022年全力推进18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225亿元,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和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

  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近日,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沧州市调研时表示,要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力加快沧州改革发展步伐,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沧州,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许多灵动气息。倪岳峰先后到大运河南川楼古渡口、东光县谢家坝遗址、东光镇油坊口村、泊头市文庙镇尹庄村、南皮县张之洞纪念馆等地,实地察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倪岳峰表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认真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实施好《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大运河文化带更加流光溢彩、造福人民。倪岳峰还到子牙新河检查防汛工作,要求各地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态化排查各类水库、行洪河道、防洪堤坝等重点部位,加强气象监测,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安全度汛。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倪岳峰认真了解木板大鼓、錾金浮雕、葫芦烙画、沧州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情况。他表示,要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面排查,建立清单名录,有效保护和传承各类非遗资源。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传承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授非遗技艺,扩大非遗影响,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吴桥县是国内外知名的杂技之乡。倪岳峰到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吴桥杂技大世界和铁城镇张松村,实地调研杂技艺术传承与发展工作。倪岳峰表示,吴桥杂技是河北的一张国际化名片,必须充分发扬好、利用好。要传承传统技艺,坚持守正创新,抓好人才培养,吸引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吴桥杂技的知名度。要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开发文旅产品,发挥带动作用,推动杂技艺术和杂技产业繁荣发展。

  沧州铁狮子被誉为“河北四宝”之一,是沧州的重要象征。倪岳峰来到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详细听取铁狮子保护情况汇报。他表示,要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多方开展论证,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把沧州铁狮子这一宝贵遗产保护好、管理好。要加大对沧州旧城遗址的保护力度,处理好城市开发改造与遗址保护利用的关系,传承发展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书写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壮美篇章

  沧州,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运河给沧州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财富。近年来,沧州主动接轨国家战略,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3篇文章,在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沧州担当、打造沧州样板。

  沧州市坚持规划引领,以园博园、南川楼和朗吟楼、百狮园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推动构建“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带面”的融合发展格局,铺展千年运河新画卷。

  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厚重的运河文化犹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滋养着沿线百姓。沧州作为一座运河古城,凝聚着大运河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文化记忆。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国家、省、沧州市推动文化带建设的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造了重要机遇。沧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指导思想,紧密对接国家、省上位规划,对全域215公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对中心城区31公里运河沿线整体规划设计。着眼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全市形成了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总纲,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交通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6’全域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沧州市提出将大运河作为城市精彩中轴线、建设运河文化名城的发展思路,将大运河规划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园博园、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廊道、南川楼片区改造、百狮园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形成中心城区完整规划系统,通过打通运河绿廊、促进城河互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再现运河繁荣盛景。

  大运河吴桥段9个运河驿站全部建设完工,驿站综合运河沿线的历史底蕴、人文典故、区位节点等,全线衔接吴桥运河绿道,展示运河沿线乡村的特色风情,带动运河沿线经济、环境、文化、旅游综合提升。

  大运河吴桥段的显著变化,是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写照。大运河流经沧州8个县(市、区),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2021年以来,沧州市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丰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统筹推进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沧州市始终坚持走保护优先之路,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带。古建筑、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修复、保护是激活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一年来,沧州从文物修缮、考古勘探等方面着手,对沿线176处文化遗产和375个非遗项目进行勘察摸底,建立保护名录,加强对连镇谢家坝、泊头清真寺、吕宅、孙福友故居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完成泊头沉船考古挖掘、南川楼建设工地新发现沉船抢救性清理。一项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拓展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外延,展示大运河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

  沧州市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运河生态景观带。运河之美,美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一致,美在沿线风景的点缀。沧州市持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形成“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镶嵌、景色优美的绿色长廊”。始终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建设运河全域文化旅游带。抢抓省第六届园博会在沧州举办机遇,坚持全域统筹、配置发展资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全域协同发展转变,将沧州运河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一方面,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沧州大化工业遗存作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先期展示区,与园博园同步使用,构建运河沿线8省(市)非遗展陈体验区,精心打造“大运河上永不落幕的园博会”;另一方面,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契机,完成吴桥杂技旅游片区等18个特色项目,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沧州样板。依托全域贯通的堤顶路,推出“运河古郡·匠心传承之旅”“文武沧州·杂技醉心之旅”“又见运河·非遗精华之旅”3条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沧州运河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让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

  近年来,沧州市结合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将此作为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与落脚点,建设运河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大运河及沿岸华丽转身,书写河城互动新篇章。

  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城市才更有特色。在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老面粉厂、铁路给水所、莲池、南川古渡等运河沿线的历史遗存,也迎来新的生机。南川楼、朗吟楼等运河名楼的复建,更是让留在典籍中的历史文化有了实体承载,放大了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城市才更有魅力。城市更新是以人为中心的更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沧州市通过景观展示、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使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城市也更有人文底蕴,更有文化吸引力,市民也更加深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

  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要下足“绣花”功夫。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精心做好规划设计。如大运河两岸堤顶路和滨河公园步道的照明方案中,就将沧州铁狮子、武术元素融入灯型,突出了沧州历史文化特色。小处入手,作用不小。

  历史上的沧州,曾有“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的诗意栖居。如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诗意场景,将与现代城市生活相得益彰,促进城市精彩蝶变。(周钧平 杨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