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张建友报道: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群众文化活动给记者直接的感觉是三多:群文品牌多,活动项目多,群众参与多。而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于力平的说法是,文化创新是吸引力,文化服务是凝聚力,有了吸引力和凝聚力,群众文化才能展现生命力。
不断创新群文品牌
齐齐哈尔群众艺术馆创作调研部编辑出版的《丹顶鹤》期刊已在国内艺术馆馆办刊物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并被黑龙江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优秀创作群体”的称号。如今,这个群体已有创作骨干50多人,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
齐齐哈尔群艺馆抓群文活动品牌建设的经验是“一部一品,一部一群”,即群艺馆下设的每个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创办一个品牌,在创办品牌的过程中打造一个特色群体。现在该馆已拥有8个门类不同、特色各异的品牌项目。
多年来,齐齐哈尔群艺馆培育了“小艺术家大赛”“和平节”“全市巡回展”“周末大舞台”等多个在黑龙江省叫响的群文品牌。这些群文品牌的活动规模、项目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在逐年递增。就拿周末大舞台来说,上世纪90年代刚刚创立的时候还在室内演出,参演人数和观众极少,而现在这个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不但移到了室外,而且演出场次和人员也大大增加,目前正在逐步向社区、农村、学校、部队等基层单位拓展。据统计,每年的周末大舞台演出都在百场以上,参演人员2000多人次,观众近百万人次。
送文化并“种”文化
怎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这座大舞台上来?齐齐哈尔群艺馆近年来确定了与市卫生学校、铁锋区扎龙小学、龙江县山泉镇对宝村等10多家基层单位结为帮扶对子的文化工作思路。
在龙江县对宝村,群艺馆对该村的文艺骨干进行专项培训后,组建了一支小型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演出服装和乐器。这种结成帮扶对子的办法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群艺馆每年到基层演出都达20多次,在送文化的同时,还举办美术、书法、摄影、歌舞等项目培训班和优秀作品分析研讨会,并对基层文艺爱好者一对一进行辅导,在留乡、驻乡中,向基层文艺骨干传授声乐、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知识。
在开展文化活动中,群艺馆梳理形成“五带一建”新经验:带着文化精神、专业人员、物资、文化产品、调研任务下乡,所到之处建立一个长期文艺辅导、培训基地,并由专业人员亲授文艺知识、专业技能,把送文化开花变成“种”文化结果。
把特色做成精品
齐齐哈尔市一大特色就是聚集着35个少数民族,群艺馆针对少数民族多的特点组建了“民族之花艺术团”和“少数民族舞蹈团”,把浓郁的民族演出氛围带到城乡村屯,把带有原生态特点的节目送给基层群众,受到基层各族群众的欢迎,被人们誉为不可多得的“文艺轻骑兵”。
同时,群艺馆在民族文艺精品上下工夫,并充分调动各门类艺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群艺馆的民族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该馆创作的少数民族歌曲《爱唱乌钦的阿爸》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奖,乌钦《萨日朗的传说》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而馆长于力平编导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舞蹈作品《中幡舞》、《渔歌》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并获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奖铜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该群艺馆创作各类具有民族特点的曲目500多个。这些带有民族特点的节目在赴基层演出中,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很大的文化享受。特别是在黑龙江省举办的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齐齐哈尔群艺馆所组建的齐齐哈尔代表团取得了声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歌舞一等奖,舞蹈类二等奖、三等奖的喜人成绩。
阵地与活动向基层前移
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群艺馆采取项目分配到部室、开放内容负责制的办法,并以丹顶鹤艺术馆作为免费开放主阵地,定期举办歌词、小品、舞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方面的讲座、论坛及研讨会,将免费开放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参观者既看到文化内容和成果,又学到了知识、充实了大脑。
免费开放近一年来,无论是设施的利用,还是活动内容,尤其是结合免费开放实施阵地与活动向基层前移的做法,解决了现有馆舍设施面积小、建筑格局不适宜开展大文化的难题 。
上一篇: 黑龙江举办“华君武捐赠作品展” |
下一篇: 黑龙江省博举办手工花灯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