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丁薛焱 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报道:1月8日,地处北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同江市上演了一场庆新年歌舞晚会。晚会上,该市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神鼓舞,唱起渔歌、猎歌、叙事歌、新民歌,热情奔放的舞姿伴着曲调悠扬的歌声,为观众奉献了一台极具赫哲族特色的歌舞盛宴。
尊重原生态赫哲文化
同江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能歌善舞的赫哲族乡亲,每到节日就会跳起温吉尼、萨满舞和鱼鹰舞。这些赫哲族歌舞讲述的大多是划船、渔猎的过程,传递着极具乡土气息的原生态赫哲族文化。1981年,同江市民族歌舞团成立,成为全国唯一创作和展示赫哲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专业艺术团体。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由于人口很少,文化的传承从前都要靠口耳相传,赫哲族歌舞的传承发展难度很大。民族歌舞团的团员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虚心向当地的赫哲族前辈们请教,学习赫哲语,学唱赫哲族歌曲,编排赫哲族舞蹈。此外,还经常派创作人员深入赫哲农家的场院、炕头体验生活,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老团长丛宝银多年来一直担任赫哲族歌曲的创作工作。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当团长下去采风的时候还没有录音笔,多是用笔记,有时用小型录音机将珍贵的资料录下来,回来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创作、编排。
通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江民族歌舞团创作、改编了大量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声乐、器乐、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乌日贡会歌》、《赫哲人歌唱共产党》就是由“嫁令阔”曲调改编发展而成的。他们创排的《神杖舞》、《萨满神歌》、《织网舞》等一系列节目,使赫哲族的歌舞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传承注重人才培养
齐艳华如今是同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赫哲歌舞的创作、编导、演出工作,曾创作赫哲歌舞作品近30个。“我从小在赫哲族生活的地区长大,父母都是赫哲渔民。也许是受母亲影响,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跳舞。”如今在同江家喻户晓的齐艳华说,就这样,她成为了第一批民族歌舞团的赫哲歌舞演员。
此后,齐艳华的演艺道路越走越顺,不仅在1992年第二届全国民族之花大赛中获赫哲族金花奖,还两度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由她本人创作的《冬钓》、《桦皮高帽舞》、《蒲棒舞》等舞蹈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除了齐艳华,二炮文工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赵景春、于秋颖夫妇都曾是歌舞团中的一员。
为培养具有赫哲文化特色的歌舞人才,早在1998年同江市就创建了赫哲族少儿艺术培训中心,为赫哲族少儿艺术教育搭设平台,目前已输送50多名学员到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深造,培训学员6000多人次。
对外交流促进发展
咚、咚、咚……随着几声厚重的鼓声,4位身穿赫哲族服饰的小伙子,手持神杖围绕在一位萨满鼓鼓手周围,扑面而来的神圣感和原始气息,霎时令全场鸦雀无声,直至演出结束后才掌声雷动……这是发生在2003年第十五届世界旅游组织者年会上的一幕。讲起当时的情景,参加演出的齐艳华十分自豪。观看演出的世界旅游组织者年会领导人更是连连竖起大拇指。
同江民族歌舞团不仅经常下乡到基层演出,丰富边疆人的生活,还多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各项文艺比赛,并前往日本、俄罗斯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民族间文化交流,为繁荣和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最近3年,同江民族歌舞团共完成各类演出200余场,参与了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海世博会演出及各类艺术交流活动。
上一篇: 黑龙江省博一日推出4项活动 |
下一篇: 第三届中国冰雪动漫节亮相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