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为改善全省农村文化设施落后面貌,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14、2015年,黑龙江省政府抓住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整合涉农资金4.35亿元,完成2604个中心村文化室设备配置和文化广场建设。这项惠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黑龙江农村文化设施薄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受到基层群众热烈欢迎和真心拥护。
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及时启动村级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基层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黑龙江省曾早于国家统一部署两年,自筹资金大规模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1年底已完成全部9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村一级拓展奠定基础。同时,近年来黑龙江省群众文化发展形势喜人:广场舞不仅走红城市也普及到了乡村,各种农民艺术团体不断涌现,农村“草根文化”蓬勃发展。不完全统计,秧歌队、广场舞蹈队、皮影戏班、歌舞团以及摄影、美术、剪纸、刺绣协会等农民文艺团体已发展到5000多个,并涌现出一大批农民文化带头人。农村群众文化的兴起,凸显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急需向广大农村延伸。省文化厅多次汇报争取,引起省政府重视,2013年底,省政府经慎重考虑决定,利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难得机遇,整合涉农资金,启动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用两年时间,完善2604个中心村文化室设备配置和文化广场建设,初步缓解基层文化设施不足问题。
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提高工程建设实效。省政府连续两年将这一惠民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工程实施前,省文化厅与财政、发改、住建和新农村办等有关单位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部分市、县进行实地踏查和调研,充分了解行政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文化需求,确定选取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2604个中心村,作为首批建设试点。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迅速下发《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分配、质量标准等要求。同时为强化统筹建设,省文化厅与相关厅局充分协商,得到积极回应,省体育局为广场配置健身器材,省新闻出版局增配图书,省科协设立科普宣传栏,最终形成统筹建设的实施方案。
严格落实推进责任确保工程有效实施。省文化厅主动承担起主管部门职责,发挥组织、协调、推进的职能作用。地市和县级政府也成立工作推进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和分工,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施工队伍和设备采购,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监督、专人审核。为确保工程质量,省文化厅还会同财政、体育、新闻出版广电、住建等部门成立督导检查组,多次对推进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发现问题即刻下达整改通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多策并举发挥资金最大效能。为切实用足用好省级资金,一些地市采取从县级财政划拨一块、乡镇政府匹配一块、村民“一事一议”出工顶替一块的办法,全省累计匹配资金近10亿元,义务出工约15万人次。在选址用地上,积极整合闲置的厂房、学校或空地,全省共整合房屋4329间,有效利用空地130多万平米。全省70%的中心村配套建设了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和体育健身室等;90%的中心村文化广场突破了1000平方米标准,最高达到5000平方米,许多文化广场配建了篮球场、小舞台、音响功放、路灯,部分广场周边还建设了亭台、池塘、草坪、花圃、电子屏、文化墙。
中心村文体设施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目前,全省2604个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已全部完工,正在组织检查验收。一处处文化广场的建成,为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奠定了重要基础,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广场成为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的聚焦场所,活动有场地、展示有舞台,一些中心村开始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农村文化团队更加活跃,各中心村先后组建20人以上文化团队4300多支,打造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品牌3000余个,真正实现了建一处文化广场,凝聚一方群众,带动一方活动开展的目标。同时中心村文化设施为各级文化馆、图书馆送辅导到基层提供平台,他们利用中心村文化阵地对村里文化带头人、文艺团体负责人等开展业务培训,对村级文化活动加以引导,广大基层农村的文化活动进一步走向经常和规范。(来源:黑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