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级非遗多彩灵透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兴印制作的黑陶,因色彩鲜艳、艺术感浓郁、画面内涵丰富而受到市场青睐。这项技艺的市场传承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开展非遗传承的一大亮点。
“绥化市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2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1项。已建立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其中,望奎县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绥化市紧紧围绕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绥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刘忠民说。
非遗项目家庭式传承是绥化市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绥化市青冈县胡氏膏药坊,治疗风湿骨病的各种膏药摆满了货架,墙上多面锦旗仿佛在讲述黑龙江省级非遗胡氏系列膏药制作技艺家庭式传承的故事。作为年轻的传承人,胡晨光与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立军、绥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麟光、青冈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吉光,组成了四级家庭传承脉络。胡晨光表示,家庭式传承确保了胡氏膏药300余年的有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胡氏膏药多年来始终坚持医者仁心理念,通过“胡氏膏药+慈善”的形式,仅近5年就向社会捐助胡氏膏药两万多贴。胡晨光看到该县劳动村很多村民患有风湿骨病,向该村捐助胡氏膏药8000多贴,受到了村民称赞。
为了让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绥化市全力推动非遗走进百姓生活,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以多种方式进行非遗展示、传承。
黑龙江省级非遗兰西挂钱传承人李树曾、宋成玲每年带着兰西挂钱走进多所中小学,每学期授课300余课时,参与学生达1200多人。老师和学生家长纷纷表示,学生通过学习兰西挂钱,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了,也推动了兰西挂钱的普及。
据了解,绥化市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3000余课时,绥化学院开设剪纸课程,绥化市老年大学开设麦秸画课程,庆安县将庆安版画列入中、小学教学。绥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姜丽影表示,在校园中传承非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构建起独特的非遗美育体系,极大激发了学生传承非遗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绥化市的“非遗+旅游”传承方式,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发展动力。绥化市春服系列活动、秋收系列活动、肇东小饼美食文化活动等文旅活动,都设有非遗市集,吸引游客购买非遗产品。绥化市每年举办的“4+5+N”四季文旅活动,在精彩的花车巡游队伍里,由海伦剪纸、彭氏灯彩、兰西挂钱等传统非遗项目组成的花车,生动展示了绥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非遗进景区让非遗通过旅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绥化市将草柳编、剪纸、东北大秧歌等非遗项目,通过展演、展览、展销等方式,深入兰西黄崖子关东民俗文化村、海伦市四大坊民俗文化村、望奎县植物园等景区,不但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还让很多非遗产品成为畅销款旅游纪念品,为景区增添了新业态。
“非遗+文创”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绥棱以农民画经典作品为灵感,开发出涵盖冰天雪地、农业农村、田园生活等主题的农民画文创产品。兰西将剪纸技艺与LED技术结合,制作成非遗小夜灯。据了解,绥化市通过非遗项目已开发出剪纸系列、竹雕系列、版画系列等20个系列上千种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项目覆盖更多更广人群。
为营造良好非遗传承环境,绥化市近年来在非遗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先后创建了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北林区龙江剧艺术中心、付清超剪纸工作室等非遗传承机构,吸引百姓走进非遗场馆,学习非遗技能、开展非遗活动、制作非遗作品,形成活态传承与静态展示相互补充、发掘保护与特色开发良性互动的局面。
刘忠民表示,绥化非遗保护下一步将向着品牌化方向迈进,通过打造非遗文创品牌、非遗美食品牌、非遗旅游纪念品品牌等10个品牌,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参与非遗、爱上非遗。(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