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月4日, 农历正月十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历时一个月的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暨浚县正月古庙会正式拉开大幕,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踩高跷、舞狮子、张公背张婆……在县城通往大伾、浮丘两山的云溪路、黎阳路等主要地段,近30家民间社火队精湛的表演不时引来围观游客的阵阵喝彩。浚县的民间社火有踩高跷、背阁、抬阁、跑旱船、打花棍等近二十种表演形式,其中以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背阁、抬阁最为著名。背阁表演是由身着黄色武士服的青壮年背上捆一铁制背架,架顶固定有扮成杨宗保、秦琼、罗成、穆桂英等英雄人物的儿童演员,有站立、站花、站刀尖等造型。武士走动扭摆,架上的演员也随之摆动,令人惊叹。
泥咕咕声声入耳,小泥猴憨态可掬,青石狮庄重威严……在民间工艺精品展上,人们被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所吸引。“浚县泥咕咕起源于隋唐时期,现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发源地的泥塑原生态文化村杨玘屯,已建起了泥塑博物馆,如今的泥塑产业是越做越大了。”在泥塑展位前,一位捏泥咕咕的艺人告诉记者。放眼伾山文化街,100多个民间工艺品展位聚集了来自江苏、河北、濮阳等地的多家民间工艺品客商。
“浚县正月千年古庙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是传统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它的传承显得弥足珍贵。”在庙会现场,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深有感触地说。
元宵节听国学讲座
2月5日上午9时,“幸福人生”讲座在郏县冢头镇政府大院里开讲,内容主要涉及如何用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郏县籍国学讲师闫九明首先开讲《家和万事兴》:“在家庭中,‘和’字最为重要,家庭和睦了,父母才能安康,儿女才能幸福,家庭才能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了,就会减少自然灾害;人与人之间‘和’了,社会就会文明进步……”
元宵节前夕,郏县冢头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塑灵魂、比孝心”活动,同时邀请了郏县籍著名的国学讲师闫九明、郭子华等人前来开展讲座。
根据安排,“幸福人生”讲座将讲解《家和万事兴》、《传统文化心得报告》、《礼在生活中的作用》、《百善孝为先》等选题,到2月7日下午结束。
“敲出咱农民的精气神!”
2月5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午10点,在位于新乡县小冀镇的京华园景区,第三届“京华杯”大鼓比赛激战正酣,新乡县曲水村的村民用精彩的表演,让近千名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据介绍,新乡县京华社区为每支参赛队伍发放1000元补贴,6支获奖鼓队还将赢得1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今年共有45支鼓队参赛。
“敲大鼓能给乡亲们带来快乐,自己也乐呵,俺鼓队可绝对不是冲着钱来的!”中原大鼓队“队长”、64岁的曲水村农民荆怀民自称“鼓民”,他告诉记者,鼓队成员都是本村村民,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工人”或者“小老板”。
“俺家十几年前就开始跑运输,为周边企业拉货,家里有4辆大货车,每辆车年净利润在20万元以上!”荆怀民告诉记者,他家的经济条件在村里还不是最好的,现在农民收入不错,大家都“不差钱”,敲大鼓纯粹是兴趣爱好,春节期间鼓队已经在周边农村义务演出10余场了。
“不管水平高低,俺都要卖力敲,敲出咱心中的高兴劲,敲出咱农民的精气神!”荆怀民兴奋地说。
图为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暨浚县正月古庙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