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河南
河南
诗在“老家河南” 歌咏中国精神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综述
发布时间:2023-10-09 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10-09

  9月27日,历时一周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闭幕。本届中国诗歌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相聚在黄河之畔、诗歌之乡,一起凭栏而吟、踏歌而行,在诗的故乡挥洒诗情,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这场诗歌界的文化盛宴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于9月21日至27日在郑州市举办,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诗刊》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以诗相聚,彰显文化自信 

  秉承诗歌节创办之初确立下来的“诗歌艺术的盛会 人民群众的节日”宗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主题为“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本届中国诗歌节主体活动包括开闭幕式及文艺演出,诗歌主题研讨会、诗歌采风创作和征集、群众性诗歌活动、诗歌主题剧目展演、诗歌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发布等,同期河南开展省内诗歌系列活动。

  本届中国诗歌节取得亮眼成绩,呈现四大亮点:

  一是办节意义特殊。本届中国诗歌节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在河南省举办本届中国诗歌节,是文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体现,将进一步展现河南省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推动中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纵深发展。

  二是多地联动参与。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多地联动参与的举办模式显示了中原大地居天下之中的胸怀,更彰显了本届中国诗歌节的宏大气势。本届中国诗歌节坚持立足中原、面向全国,做到有声有色有气势。整合全国各地诗歌优秀资源,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为重点,调动鹤壁、安阳、新郑、登封、巩义、新密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并与历届中国诗歌节举办城市,如成都、西安、宜昌等开展互动,覆盖地域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创历届之最。

  三是突出为民宗旨。本届中国诗歌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有来有往有互动,不仅邀请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与诗歌节,开展系列学术层面和专业领域的活动,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欣赏诗歌艺术、感受诗歌魅力、分享诗歌艺术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做好融合文章。本届中国诗歌节坚持融合思维,做到有诗有景有远方,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如上演舞剧《水月洛神》、豫剧《大河之子》、中国诗歌主题交响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声诗润朱弦”古典诗词合唱音乐会等。同时,将诗歌与科技融合,扩展诗歌展现空间,丰富审美感受。创新诗歌线上呈现方式,发挥线上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等优势,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扩大受众规模,打造“永不落幕的诗歌节”。

  以诗为媒,展示河南风采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际举措,是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重要契机,对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9月21日开幕以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充分贯彻“诗歌艺术的盛会 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全省联动、全民参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诗歌名家、文化学者相聚中原,足迹遍布郑州、洛阳、开封、鹤壁等地,参谒杜甫故里,亲近《诗经》之源;开展“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两场诗歌研讨会;发布4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诗刊》面向全国开展了主题诗歌征集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线上、线下还开展了黄河诗会、嵩门待月、诗歌快闪、东门踏歌、诗歌大讲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群众感受诗歌魅力,也为河南文旅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神振气。诗歌研讨会作为中国诗歌节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邀请领导嘉宾、国内诗人、诗评家、学者、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和新闻媒体代表参加。周文彰、吉狄马加、顾浩、叶延滨、吴思敬、赵振江、熊东遨等诗人、诗歌理论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翻译家作专题发言,开展学术交流。本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外卖诗人王计兵、“00后”大学生诗人吕周航等参加。

  本届中国诗歌节的创作采风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鹤壁等地,创作采风分为A、B两组同步进行。其中,A组的采风地点为洛阳市、开封市(含兰考县)和郑州所属的荥阳市、巩义市,参观龙门石窟、白马寺、龙亭、铁塔、杜甫故里、李商隐公园、禹锡园等,并走进焦裕禄纪念馆、调研兰考新农村。B组的采风地点为鹤壁市(含淇县)和郑州所属的惠济区、登封市、新郑市、新密市,参观“中国诗河”、嵩山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白居易故里、郑风苑等,并游览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走访黄河生态廊道。在采风过程中,嘉宾们参加各地举办的诗歌主题活动,与中小学生、诗歌爱好者近距离交流,掀起学诗、读诗、写诗的热潮。

  诗歌节是诗人的盛会,更是人民群众的节日。为扩大群众参与度,推动诗歌走进寻常生活,本届中国诗歌节以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主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20多项,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诗意生活成为社会风尚。

  以诗为引,探寻河南“诗”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原是诗歌的故乡。如果说中国诗歌是一条河,那么河南就处于这条河的源头,这股源自《诗经》的活水不舍昼夜地汇聚、流淌。中原力量上千年间持续拓展着主河道,在楚辞的波光闪闪中奔流,在汉魏歌赋的浪花朵朵中激荡,最终在唐诗的群山耸峙中掀起排空巨浪,在宋词的大河奔流中走向阵阵高潮。“潮平两岸阔”,最终汇聚成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

  《诗经》305篇,属于河南境内的作品就有100多篇,占总数1/3以上。其中,国风160篇,95篇创作于河南。“汉魏文章半洛阳,魏晋风骨越千年”,汉代第一次形成国家层面的“诗歌热”。“唐诗半河南”,这里不仅是许多诗歌大家的故里,也是无数诗人游历的热土,河南承载了半个大唐的不朽诗篇。“无开封、不宋词”,宋词是唐诗之后的又一个“文化奇迹”,是中国文学殿堂的又一座高峰。

  从诗歌之源到魏晋风流,从唐诗盛开到宋词沉香;从孔子周游,到李杜结伴行走;再到苏轼、李清照汇聚汴河两岸,两千多年来,无数文化先贤在中原大地上行走,谱写了一篇篇壮丽诗篇。

  这是一场诗歌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诗歌名家、文化学者到访郑州、洛阳、开封、鹤壁等地,拜谒杜甫故里,亲近《诗经》旧地,徜徉于黄河生态廊道,创作了一批赓续传统文脉、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诗歌作品。

  这是一次诗情的绽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诗歌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发布了“跟着《诗经》”“传唱‘汉魏歌赋’”“诵读唐诗”“沉吟宋词”4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使群众感受诗歌魅力、享受诗意生活。

  这是一曲诗篇的礼赞。在“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等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激情碰撞智慧火花,深入探讨新时代诗歌艺术繁荣发展之路,用诗歌抒发人民心声,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磅礴力量。

  这是一段诗意的远行。在诗意飞扬中,河南、郑州将继续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扎实开展群众性诗歌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诗歌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优秀组织单位颁牌仪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卫视5家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纪念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华彩帷幕缓缓落下,当一个个背上行囊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这个秋天吟过的诗句、看过的风景、飞扬的思绪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期待3年之后的第八届中国诗歌节在2026年的诗画浙江再聚首、再相逢。

  让我们跟着诗词歌赋行走中原大地,与诗圣词豪隔空对话,在“老家河南”的城垣殿宇、寻常陌巷、山水之间,一起穿越诗歌长河,一起奔赴诗和远方,一起畅享诗意人生,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吧!(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