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深入挖掘和阐发湖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依托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依托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旅游演艺精品。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演艺精品,扩大影响。目前,《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边城》等近10个旅游地演艺场所持续繁荣。特别是张家界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接踵摩肩的游客市场,旅游演艺业呈现强劲态势,几台主打演艺节目成为中国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仅《张家界·魅力湘西》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上10亿元。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开发动漫游戏产品。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开发系列动漫游戏产品,培育原创知名品牌。九天星公司推动传统戏曲动漫进课堂,已完成50多个剧种、280部(集)作品的生产,推广到9个省区市1000所学校,惠及学生超过100万人。湖南省博物馆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和标本为素材,历时4年制作26集中国首部文物题材系列动画片《时空博物卡》,播出后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常德华智动漫制作30集动画片《孟姜女》、湖南锦绣神州原创《姓氏王国》等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活化资源,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
三、挖掘民族民俗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通过炎舜祭祖、南岳祈寿、民族服饰节、苗族银饰节、鼓文化节、山歌节、大戊梁歌会、侗族芦笙节等10余项传统节庆活动,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深入挖掘本地各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精心包装并推出一批融地方民族文化、民俗活动等为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如湘西州的德夯苗寨、边城茶峒、凤凰苗寨群以及张家界王家坪镇、石堰坪、关水坪村等乡村民俗风情游广受游客喜爱。长沙市望城区打造新康戏乡、乔口渔都、靖港古镇等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建成了欧阳询文化园、铜官窑遗址公园等一批特色文化项目。2015年春节期间,湘江古镇群接待游客48.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150%。
四、建设生产性基地,实现非遗创意产业化。采取企业与传承人相结合的模式建立非遗保护基地,通过传习、培训等形式,将民族民间绝活、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复活,并借助生产、流通、销售,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创意文化产品。目前,湖南省有土家族织锦技艺和湘绣等4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特别是湘西龙山县先后创办了7所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和40余家土家织锦工艺坊,开发艺术壁挂等120余个品种,年生产量30余万件,年产值逾3000万元。花垣县创办了民族工艺美术厂、“田嫂苗绣协会”等工厂作坊,5000余人从事苗绣、苗画、织锦等加工制作,产品畅销国内外,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水冲石砚、菊花石雕、巫傩面具、湘西粘贴画等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经营,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五、大力开发文博系列文创产品。湖南省博物馆成立了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利用馆藏文物和博物馆人才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重点打造省博、马王堆品牌。目前,省博产品库涵盖17个系列,产品总数超过300种,代表产品有马王堆养生枕。湖南省博物馆结合旅游市场开发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600万元。(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