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6月2日,“2016年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湖湘文化遗产月”活动组委会在长沙召开新闻发布会。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发布新闻。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伍贤运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姚伟红主持发布会。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活下去
日前,《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已经由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全票通过,将于2016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湖南省的非遗保护工作从此步入了法治引领的新时代。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发布新闻
陈远平表示,出台《实施办法》将更有利于凝聚全民共识、推动非遗事业发展、促进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他介绍说,湖南率先于全国提出文物大保护、大利用理念,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四结合”的大融合理念;积极践行以园区的理念保护文化遗产,将于6月7日开园的常德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是湖南践行园区建设理念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成果之一,园区建设坚持“五好”标准,即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文物内涵展示好,开放功能完善好,民生改善好,从而产生应有成效,示范带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新途径、新模式;务实高效主导开展了“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答记者问
谈及今年的活动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张帆感慨道,与人们日常生活脱节是制约文化遗产传承的一大瓶颈,因此,做好活态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让老百姓参与体验文化遗产,从而了解、喜欢文化遗产,进而自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此,今年的湖湘文化遗产月着重以游园的形式呈现非遗项目,拉近非遗项目与老百姓的距离,邀请大家来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和乐趣。他表示,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省文化厅将着重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主导和主体、重点与一般、创新创意与科学管理这四大关系,帮助文化遗产插上科技和传播的翅膀。以《实施办法》出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相关保护与传承的机制体制,提高非遗管理水平,促进湖南非遗保护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伍贤运答记者问
此次湖湘文化遗产月全面引入了“互联网+”的概念,对此,伍贤运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传播和交流能帮助文化遗产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获得新的生命力。省委网信办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一是要带动和组织互联网行业传播好文化遗产,讲好文化故事,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借助文化遗产滋养网络空间,丰富网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希望新媒体行业报道好湖南创新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工作,宣传好湖湘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
湖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姚伟红主持发布会
四大板块活动精彩纷呈
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策划与筹备,“2016年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湖湘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近日隆重登场。此次系列活动共分为四大板块,邀请全省人民全方位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千人合拢宴”资料图片
第一大板块是“欢乐之夜——全民体验非遗游园会”。湖湘文化遗产月期间,省文化馆将打造一个“全民非遗乐园”。6月11日晚上8点到10点,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现场亲身体验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拦门酒、苗族鼓舞、城步吊龙、侗族芦笙、新化山歌、常德丝弦等非遗项目,可以现场品尝侗族的“千人合拢宴”,和少数民族朋友一道跳起土家族摆手舞。此外,省文化馆的群星剧场将安排花鼓戏、湘剧、昆曲等传统戏剧展演;设置陶艺茶艺展区,零距离感受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黑茶制作技艺悠久与精湛;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也会延长开放时间,供广大观众参观、了解。
其中,“千人合拢宴”将首次引入“互联网+”概念。所有想要品尝美食、体验非遗的朋友,都可通过“文化湖南”“湖南非遗”的微信平台线上报名,获取入席资格。
花瑶挑花资料图片
第二大板块是“创意之秀——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旨在将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非遗元素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等新业态相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要,做到既精致、又实用。5月25日至6月16日,省文化厅面向省内外高校、文创企业、新锐设计师等主体征集以非遗为题材的优秀设计作品,开展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并借此选出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6月11日至17日,省文化馆的艺术长廊将设置“湖南非遗织绣艺术展”,展出湘绣、土家族织锦、侗锦织造技艺、花瑶挑花、土家刺绣、大布江拼布绣等非遗作品,各个项目的传承人也会到现场展示、传授相关技艺,与参观者亲密互动。6月16日晚,一台形式新颖、精彩纷呈的非遗创意T台秀将在湖南音乐厅精彩亮相,向观众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别样风情。
“创意之秀”活动期间,广大民众可提前通过“湖南非遗”等平台看到征集到的非遗文创作品,参与投票、转发等活动,赢取现场观摩“非遗创意T台秀”的机会。T台秀还将进行网络现场直播,参与者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在线了解相关服饰和衍生品的详细资料、创意来源、非遗元素与背景等信息,并参与点赞、转发、购买。线上与线下、作品与走秀、传统与时尚,构建起一条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桥梁,促使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时期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小小戏剧传承人”学习现场
第三大板块是“薪火之传——传统戏曲传承展演”。重点围绕传统戏剧当中“传”与“承”的关系,主打四个子活动,使传统戏剧老有所“传”,新有所“承”。一是湖南八大传统戏剧集中展演。从6月10日至6月12日,省文化厅将组织湖南木偶皮影戏、昆剧、花鼓戏、湘剧、京剧、巴陵戏、祁剧、汉剧等八大剧种和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传承人齐聚长沙,在花鼓大舞台进行集中展演,师父与徒弟同饰一角或同台演出,以示传统戏剧新老交替、传承不绝。二是传统戏剧进校园。5月26日至6月底,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将在长沙砂子塘泰禹小学等学校开展10场进校园展演,使广大小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三是戏剧动漫进校园。5月底至6月底,省文化厅将组织湖南省九天星传统戏曲文化传习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场戏剧动漫进校园活动。展演的戏剧动漫作品以传统戏剧为动画题材,在尊重原剧的基础上把传统戏剧与动漫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有奖问答、传承体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兴趣。四是寻找小小戏剧传承人。从5月25日至6月16日,活动组委会将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小小戏剧传承人”选拔活动,通过比赛选拔思想品德优异、形象气质出众、传承热情高昂的小朋友成为小小传承人代表,帮助他们寻找湖湘传统戏剧名师,以孩子的视角寻找非遗传承大师并拜师学艺,化戏剧传承的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承。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资料图片
第四大板块是“文物之活——传播文物价值、践行园区保护理念”。一是“讲文物故事知家乡历史”——首届湖南文物价值解读与传播大赛启动仪式将于6月6日启动。大赛为期半年,面向广大民众,对全省各级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征集优秀的解说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让广大民众主动参与,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解读和传播家乡的文化遗产。二是6月7日,常德澧县将举行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五好”园区授牌仪式。公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遗址而修建,是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它的建成开园,是湖南省践行园区理念保护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若干当地非遗项目将在现场展演,烘托气氛,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三是6月6日至8日,将在城头山举办数字技术与古文化遗址2016年文化遗产智慧保护论坛。论坛将创新“文物+科技”,让文物可感可观可触,鲜活生动起来。四是举办“丹青绘遗产—走进通道侗寨大学生写生大赛”颁奖及优秀作品展览活动。去年,“丹青绘遗产”活动吸引了近20所省内外重点艺术院校,超过3000名省内外大学生走进通道侗寨,感受通道浓郁的侗族文化风俗,以手中彩笔描绘通道侗寨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民风民俗。6月中旬举行的颁奖及展览活动将为大赛划上完美的句号。
三大亮点体现“贴近现代生活”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资料图片
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知文化遗产、认识文化遗产、热爱文化遗产,切实增加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2016年中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湖湘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将突出体现“贴近现代生活”,从当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出发,变浅层次的“观看”为深层次的“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人来自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此次系列活动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更加”上:
一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一改往年以单个的大型展演为主的活动模式,将活动分为“欢乐之夜”、“创意之秀”、“薪火之传”、“文物之活”四大板块。每个子版块还精心设计了若干子活动,包括了文物和非遗当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等内容。整个活动有传统、有创新、有体验、有互动,活动内容“诚意满满、分量十足”。
二是惠民程度更加提高。从活动形式安排上,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接受方式和审美特点,使老百姓能够喜闻乐见,提高活动的参与度。除省会长沙和常德澧县的主体活动之外,全省各地都将组织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如长沙市的“浏阳河上看非遗——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岳阳市的“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邀请展”,益阳市的“留住乡愁——益阳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常德市的“非遗越活越鲜活”系列活动,湘西州的“古韵绵长”文化遗产日主题展演系列活动,怀化市的首届非遗摄影大赛暨“我身边的非遗故事”征文活动,以及新华网和绿地集团联手打造的“绿地公益心湖湘文化季”活动等等。“全省上下“多方参与、多面呈现、多点开花”,基本上实现市市有亮点、县县有活动、处处有遗产,全省各地的人民群众都能够无差别地享受这道“湖湘文化遗产月”的文化盛宴。
三是时代特色更加突出。所有活动版块均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首次引入了网上展示、网上报名、二维码入场券、微信直播等技术,使此次活动更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只要关注“文化湖南”和“湖南非遗”的微信公众号,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和畅通的网络,就能将“湖湘文化遗产月”的相关信息一网打尽。通过互联网,“文化遗产”真正和现代生活实现了无缝对接。(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湖南省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下一篇: 湖南举行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