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送”的内容
一是抓好娱乐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农民求善、求美、求乐的需求。成功举办纪念高希舜诞辰120周年暨“美人与竹”书画作品大赛及作品展览,连续几年组织开展了“欢乐潇湘”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都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在省市获奖。原创花鼓小戏《乡长打工》获得省第五届艺术节金奖及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奖励,出版发行了《桃花江是美人窝》歌碟,拍摄了电影《我要回桃花江》,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着力打造“桃花江是美人窝”这一文化品牌。二是抓好信息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农民求知、求新、求富的需求。在全县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269个,对农民群众进行远程培训。县广播电视台通过举办《科普大篷车》、《法治在线》等专题专栏节目,为农民群众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和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市场信息技术。三是抓好教育类文化产品的供给,发挥文化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功能。先后出版了大型宣传画册《走进桃花江》《爱国典范夏思痛》和《张昆弟年谱》《桃江历史文化丛书》等反映桃江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桃江人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改进“送”的方式
一是政策理论进农村。组织县委理论宣讲团下到乡镇、县直局机关,深入乡村、学校、企业、医院,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巡回宣讲,使理论学习由“小课堂”走向“大讲坛”,不断推进理论学习大众化。二是电影演出下农村。每年电影下乡9000场(次)以上,启动“周末影院”活动,在人群密集的乡镇建立了“周末电影放映点”,为当地农民群众的周末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三是图书报刊送农村。依托县城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源,建立了18个流动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高的问题。四是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县文化馆以免费开放为契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支持和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为活跃在民间的文艺社团提供业务辅导和活动场地,帮助和指导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
三、创新“送”的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专职副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分管林业副县长,县人民政府分管文化副县长等领导任副组长的县文化强县建设、文化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文化建设、文化下乡工作不得少于2次,由县委书记、县长牵头组织的文化建设、文化下乡工作专题调研2次以上。二是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县宣传文化部门每年组织艺术团体深入乡镇、村(社区)巡回演出,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每年联合司法、民政、农业、科技、计生、教育、工业等部门下乡送戏,每年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1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近万场,县图书馆每年送图书下乡5000多册。同时,送政策法规、送致富信息等到农民身边,促进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三是健全完善投资融资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重头戏来抓,每年安排专款补贴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综合文化站、演艺惠民等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采取企业冠名、联合主办等形式,创新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四是建立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力争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各乡镇、县直各职能部门单位实施文化下乡、开展文化建设情况的督查考评和及时通报,确保文化建设、文化下乡工作在每个乡镇、每个单位都有实施方案、有组织领导、有责任主体、有经费保障、有总结表彰,真正确保文化下乡、文化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中法合作弘扬中国非遗文化精粹 |
下一篇: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