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厅按照中央和省里的工作部署,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厘清政府监管职责关系
一是清理权力和责任清单。当前,省级保留行政权力54项,其中行政审批事项20项,其他行政权力34项;实行市县属地管理的行政权力41项;审核转报类11项。所属责任清单共计80项,其中部门职责25项,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10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25项,公共服务事项20项。此外,赋予省直管县试点单位22项管理权限,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适用范围,规范综合执法机构设置,理顺综合执法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等,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三是优化服务流程。制定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规范、文化市场行政审批规范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制定印发了有关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申报规范和落实“先照后证”规范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的通知,规范全省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等改革事项,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程序,办理时限由向社会承诺的12个工作日缩短为8个工作日。2016年全省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受理、办结532项,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办结率100%,无一项审批超时或被投诉。
二、改进政府监管,进一步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一是创新监管方式。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启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黑名单管理等文化市场监管新机制,在全省推广启用“文网卫士”监管平台,从网络文化内容监管、远程巡查、未成年人预警等五个方面进行监管。基层反映,该平台可在手机、电脑终端使用,大幅提高了执法效率。二是构建监管体系。制定了保障文化安全的20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并做好重大行政处罚、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将国有文物安全纳入省政府对各市州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四级巡查、四级责任”体系,使文化文物安全保护层层定点落实到人;率先颁布《湖南省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全国首批试点,将7家严重违规网吧列入黑名单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惩戒;以品牌企业创新性营销推广为抓手,开展诚信单位评选推广活动,7家单位入选“湖南诚信画廊”,16家单位入选“文化艺术品经营诚信单位”,为全省艺术品行业搭建诚信平台,树立行业形象。三是强化行业监管。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文化娱乐行业企业参与“平安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制定创建平安文化市场考评细则、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细则,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通过与公安厅联合制定并实施《全省歌舞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方案》,引导企业平安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了全省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全年零事故、零伤亡,国务院安委会巡查组对全省文化市场的抽查考评结果良好。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履行好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搭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围绕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搭建审批事项少、行政效率高、行政成本低、行政过程公正透明的政务服务平台。启用全省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对所有文化经营单位实现了网络化审批,充实和完善了基础数据库,不仅方便了办事,也节约了经营业主办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活力。2016年全省审批新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131个,同比增幅达180%。二是利用“互联网+”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官网、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不断统筹推进文化厅系统数据库建设,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重点、特色产业项目库和特色文化企业库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艺术剧目和非遗保护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展示,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启用“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测评系统”、常德市公共文化云平台“文化云·常德”、株洲市“韵动株洲”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乡镇等各级公共文体服务全面覆盖,形成一个联系群众、文化场馆、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的文体服务生态圈,为更好地履行政府服务职能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