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湘潭文化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定位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主基调,深入研究新时期文化需求特点,注重文化权益的普及性、均等性,注重文化建设的特色性、品牌性,积极回应并有效对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致力于改进服务方式,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五年来,湘潭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日均接待游客达3000余人次。建设了6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完善了90个文化广场和近5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设施设备,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90%。目前全市有国家一级文化馆6个,国家一级图书馆2个,国家二级图书馆2个,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美术馆3个。全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年均接待人次达185万。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动品牌初步形成。湘潭市采取“政府买单,群众参与”的模式,在“供给准、内容新、服务优、参与广”四个方面着力,组织开展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欢乐潇湘·幸福湘潭”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演艺惠民、送戏下乡”、“莲城读书月”、“莲城周末大戏台”、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活动的举办,发现和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表演团体和群众文艺骨干,推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创作有人才、表演有团队、节目有档次的局面。2013年以来,市文体广新局精心策划推出了“四个十”春节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春节期间为群众免费奉送40场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融合提升、集群突破、政策支撑”的思路,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加值逐年攀升,文化产业企业经营单位达9604家,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566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全市已经开工和即将落地的文化产业项目有30多个,总投资约575.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特色鲜明,形成了优势互补、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湘潭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从201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设立了两个1000万元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稳步推进了市艺术剧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芙蓉影剧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五是文化艺术交流日趋频繁,文艺精品创作取得新突破。创新“艺术盛宴、大众节日”的节会模式,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系列专业艺术活动和群众艺术活动,有力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以齐白石纪念馆为主要阵地,为陆俨少、潘天寿等20余位名家作品举办个展,参观人数达30万余人次,扩大了湘潭作为“三湘美术重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湘潭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挖掘湘潭厚重的历史文化、讴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重点,以人民为主,拜群众为师,推动文艺创作,全市文艺家出版各类文艺作品集(专集)200余部,在省级以上出版(发表、演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400余件,有60余人次获国家级大奖。(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