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先进典型引路 指导院团改革
2004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11个院团一次性整体转企改制,实行全员身份置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到2009年,集团营业收入增长13.5倍,演出场次增长3倍,资产增长10倍,人均收入增长3倍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2005年,丹阳市戏剧总团在面临停办困境之下转企改制,以市场主体身份,扎根基层,搏击市场,闯出了一条县级剧团逆境发展之路。到2009年,剧团演出经营收入较2005年翻了3倍;演职人员年均收入突破2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185%。无论是作为省级院团的江苏省演艺集团,还是作为县级院团的丹阳市戏剧总团,它们的改革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创造性实践,它们的成功更为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它们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江苏省文化厅始终注重对其鲜活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并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先后安排省演艺集团负责人和丹阳市戏剧总团主管部门领导在全省文化局长会议上就改革经验作交流发言,努力发挥先进经验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路线图时间表 推动改革落实
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江苏省文化厅及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把全面推进全省文化系统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调研掌握全省市、县级国有文艺院团的数量及各院团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及中宣部、文化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江苏实际,制订了《江苏省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路线图”,要求切实把握好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各个环节,着力完善转企改制院团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制定了“时间表”,要求于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市、县级院团改革任务。在去年9月1日召开的全省文化局长座谈会上,江苏省文化厅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作了动员部署,要求各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切实抓好落实,先从市级层面实现突破。去年10—11月和今年6月,江苏省文化厅改革办对全省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两轮督查,有力地推动了院团改革工作的落实。今年5月,江苏省文化厅专门组织了全省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培训班,特邀文化部专家及相关法律界人士对国有文艺院团的历史沿革、院团改革政策及操作实务等进行授课,对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全省各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参加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推动院团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继续推进改革 扩大改革成果
下一步,江苏省文化厅将继续强有力地推进院团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推进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强示范引导。在进一步总结推广省演艺集团和丹阳市戏剧总团转企改制成功经验的同时,及时抓住新典型、树立新标杆,适时召开现场促进会。同时不定期编发简报,介绍各地在院团改革中的新经验和好做法。二是把握改革动态。坚持全省文化系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调研工作,随时掌握各市、县文艺院团改革的状况,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和解决存在问题,全面把握改革的进程。三是强化督促检查。进一步开展实地督查工作,检查各市、县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完成情况,分析未完成的原因,督促、指导其克服难题,排除障碍。同时重点检查已改制院团的运转情况,确保改革“可核查、不可逆”。
在推进院团改革的同时,江苏省文化厅将继续密切关注和推动改制院团的后续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来验证改革的成效。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是使院团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激发新的发展活力,进而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众所周知,改制院团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需要一个过程。这既要求院团自身充分利用新体制带来的有利条件,不断开拓发展,也需要党委、政府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扶持。江苏省文化厅将充分发挥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并在院团的人才队伍建设、艺术创作生产、艺术品牌打造、内部机制改革、演出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与支持,特别要支持打造演艺产业链完备、股权多元化、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演艺企业,促进改制院团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上一篇: 江苏海门:乡镇联动“激情江海风” |
下一篇: 江苏省演艺集团:实施驻演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