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居民的幸福文化圈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文化圈”,让百姓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也是“文化圈”中最重要的环节,江溪街道居民在“15分钟文化圈”中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每天上午,健身室里的跑步机、综合器械等高档健身器材免费使用;晚上,为确保服务质量,适当控制人流,瑜伽、健身、乒乓球等热门活动室推出了月卡,每次活动成本仅为2元;而图书阅览、体质测试、电脑室等项目内容,都是免费的。
在街道文化站信息播放室门外,一张电影放映表格外醒目:一周中有6天每天播放两场电影,如果居民天天来的话,一周可以看到12部不同的影片,且不用花一分钱。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能容纳60人的播放室座无虚席。播放室的过道中,叠放着一摞塑料凳,这是人多时用来加座的。
据江溪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俞晓萍介绍:目前江溪街道文化站、体育健身俱乐部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日均接待300人次。
率先推出 “免费开放、全年无休”
2010年,无锡市提出“市、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年内100%实行‘全年无休’”的目标,而江溪街道文化站早在2009年就开始起步,成为无锡市率先试行“免费开放、全年无休”的典范。
江溪街道睦邻中心于2009年3月建成时,江溪街道文化站与坊前文化站两处加起来面积还不足1000平方米,不符合基层文化站的建设达标要求。为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俞晓萍向上级要求在睦邻中心里配置文化站,申请报告上详细列出了10个活动室及其功能。街道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将睦邻中心中的两层拨给文化站使用。
“10个活动室全部给足,但如果3个月内没有人气,街道将收回另作他用!”领导的这句“玩笑话”,让俞晓萍有了压力。为吸引周边居民,文化站决定免费开放。开始很多周边居民将信将疑,但亲身感受后,近在家门口的“健身房”“舞蹈室”“电影院”使很多人成为了这里的“回头客”。口口相传下,文化站每日爆满。“那个星期,工作人员只能轮番加班。”江溪街道文化站迎来了“开门红”。
健身房里,7台跑步机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6张乒乓球桌旁,从早到晚排着“候场”的健身者;综合排练房需要“排表”使用——上午、下午和晚上3个时段,分配给不同的群众特色文化团队排练……因为各个活动室都处于“连轴转”的状态,文化站“全年无休”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
江溪街道文化站深谙一个道理:政府花了人力、物力与财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只有用足用好,方能使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专人管理,常态化开放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文化站硬件建设进入“提档升级”的活跃期。但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相比,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有提升空间。一些场馆受制于开放成本,常常处于“半开半闭”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惠民”打了折扣。
江溪街道文化站却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通过创新活动内容,扩大群众参与面,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指数。有作为就有地位,群众文体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文化站的活动预算每年也不断增加,还得到了无锡市文化、体育等部门的资金奖励。于是,小小文化站搞起文体活动常常挥出大手笔:街道文化节投入100多万元,请来著名艺术家助阵;街道运动会的支出也是近百万元,让辖区居民在体育项目中一试身手。如今,江溪街道群众特色文艺团队就有10多支,成为繁荣街道文化的中坚力量。
因为经费充裕,文化站10个活动室分别配备了专人管理,这为活动室的常态化开放提供了保证。每个社区配备的专职文体干部时常对辖区内居民的业余文体爱好进行调查摸底,文化站再根据居民的兴趣点策划、设计相应的活动,吸引周边居民参与。现在,江溪街道文化站不仅是辖区内居民常常光顾的活动场所,也吸引了无锡市其他地区文体爱好者的光顾。
上一篇: 江苏常州利用数字电视收看共享工程 |
下一篇: 江苏无锡出台新政振兴锡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