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12-03-21 09: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3-21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珊珊报道:聊起2011年的工作,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文化站的陈宏华和周文总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去年11月参加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培训班。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近年来,苏州市结合自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多策并举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打造了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资格认证管理制度成队伍建设抓手
为规范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2007年11月,苏州市提出实施以“统一培训、统一考试、持证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对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苏州市人事与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下发了《苏州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制度》、《关于〈苏州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制度〉(试行)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苏州曾经做过统计:截至“十一五”末,全市95个镇(街道)文化站专、兼职工作人员共609人,1764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有兼职工作人员1764人。市领导明白:这支庞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亟待接受正规培训,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2008年起,苏州连续3年开展了两轮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来自各市(县)、区的1570余人参加培训并结业,基本实现了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2011年,苏州市将培训覆盖面扩展到公共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年累计培训基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1212人次,非遗保护从业人员180人次。
翻开大红色的《苏州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手册》,记者看到,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十分丰富:除国家文艺方针政策外,还有群众文化概论、非遗保护概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资源整合共享等业务知识,文学、音乐、舞蹈、小戏、小品、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与欣赏课也颇为吸引人。此外,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班聘请了省、市两级在文化艺术方面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亲自授课。苏州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成从武告诉记者,如此精心的课程安排是在广泛听取基层和专家意见后制定的。“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站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要做到系统和实用,要真正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展工作,绝不允许走形式走过场。”成从武说。陆前、邱冠华等多位培训班讲师也表示,给一线的文化工作者讲课,心中多了一份责任。“因为他们平日里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老百姓,我们一定要把课讲好,把最好的精神文化财富通过他们带到百姓身边。”陆前说。
如今,苏州已全面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考取“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成为每一位工作人员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关。这种科学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制度成为苏州文化人才建设的有力抓手。
“姑苏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2011年2月,《苏州市姑苏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制定,计划5年内培育和引进3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100名文化产业重点人才。
该计划每年集中评选一次,凡苏州市从事艺术、图书、文博、群文、艺术教育、文化研究、文物(非遗)保护、体育,以及创意设计、出版发行、数字内容和动漫、工艺美术等专业的创业人才均可申报。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享受一次性奖励30万元,文化产业重点人才奖励10万元。新引进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再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安家补贴;新引进的文化产业重点人才,再给予不少于25万元的安家补贴。
好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文化企业入驻苏州。去年初,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动画公司成功打造了原创动漫《小狐狸发明记》,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而一举成名,半年多来不但在国内40多家电视台播映,而且还开发了相关图书、游戏、3D版电影。制作方表示,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他们整个团队有激情、有干劲、有信心。不久前,该公司又启动了一部以苏州传说为主题的动画电影制作,他们力图为中国打造一个“动漫电影史上的新里程碑”。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表示,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苏州要创新机制,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识才、揽才、用才;要用最好的政策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体系;要深度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打造苏州的创新人才优势。
以比赛为手段促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对于文艺工作来说,没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人才,不可能产生一流的作品。近年来,苏州文化部门从改革分配、奖励、选拔等机制入手,以技能比赛为手段,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008年,苏州启动了两年一届的舞台艺术“新星奖”“新人奖”“新苗奖”“传承·园丁奖”评选活动。关注的对象既有活跃在各大院团的青年演员,也有在校学生和老艺术家,以此对舞台艺术人才和传承指导人员实施扶持和奖励,评弹表演艺术家江文兰、赵开生,苏剧表演艺术家丁杰和锡剧表演艺术家孙国良、赵小奎等都是“传承·园丁奖”获得者。“在新人、新星脱颖而出的同时,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一定要为艺术传承付出更多努力。”老艺术家纷纷表示。
“不管大小,每一个奖项都饱含着我们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和鼓励。评奖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促进老中青各层次、各专业、各门类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让大家能梯次成长、各尽所能。我们要以德艺双馨为标准和导向,育新人、奖先进,加强传承,完善结构,为推动苏州市文化创新和文艺繁荣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成从武说。
“作为一名文艺战线的年轻人,能得到认可我深感荣幸,评奖活动向我们文艺工作者传达出一个导向:只要有付出,只要脚踏实地工作,就会有回报。”荣获2009—2010年度苏州舞台艺术“新星奖”的青年评弹创作家胡磊蕾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