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建设的苏州探索
发布时间:2012-05-02 08: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5-02
中国文化报记者郭人旗报道:日前,记者跟随文化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督导组来到江苏苏州,通过实地走访、多方采访,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截至2011年底,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占地总面积为270.07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212.1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为201.86万平方米,人均0.19平方米,基本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
变经济优势为文化建设优势
人民路858号,苏州市中心的黄金地带,矗立着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苏州园林式建筑。如果没有门口醒目的名称,很难将其与苏州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在这么好的位置建起这么大面积的图书馆,这在其他地方可不多见。”面对记者的这一感叹,苏州图书馆会展培训部主任宋萌颇为自豪。她说:“这里原来是市人大、政协的办公地,为充分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全市最好的地方,投入巨资建设了这座苏州图书馆新馆,这体现了苏州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4月12日,在苏州图书馆主馆一楼期刊报纸阅览室,76岁的退休干部韦大爷正聚精会神地翻阅《参考消息》。“我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这里看书读报已经成了我退休生活的‘必修课’。”韦大爷笑着说。
一直以来,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凭借丰厚的财政收入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据了解,“十一五”期间,苏州文化设施资金投入达到91.8亿元,苏州市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分别建立了新馆。
在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看来,苏州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和苏州的经济规模相适应,要与苏州在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其前提便是完善文化建设的经费支撑机制。“2011年苏州市本级财政对苏州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投入的专项经费为1582万元。各县级市(区)对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专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各县级市(区)2011年和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经费总计约为33亿元。”王鸿声说。
在经费的有力支撑下,苏州市目前已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到2012年底,将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4月13日,记者在张家港南丰镇永联村文化中心前竖立的网格文化员公示表上看到:序号1,网格编号NO17034,网格文化员汤剑波,联系方式……公示表一旁网格文化员工作职责格外醒目,其中一条便是:发现和了解网格内群众文化需求,及时将群众意见和要求反馈到上级部门、相关文化单位或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委员会。
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如此介绍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张家港在现有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每个网格设有一名网格文化员,通过其准确掌握群众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进而推动政府公共文化内容、形式和产品的创新,让文化阵地、文化团队、文化产品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张家港已完成了895个网格的划分,平均每个网格覆盖1000人左右。“通过这样的举措,可有效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由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由一般服务向精细服务转变。”杨芳说。
为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人性化和均等化,苏州市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据了解,苏州市正在积极探索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将图书馆分馆开到社区居民家门口。再比如,常熟市开展了文化主管部门与各镇(街道)的挂钩结对共建活动,形成城乡一体、局镇(街道)联手、单位挂钩、上下联动共创共建的工作机制;昆山市制定和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关注农民工,确保文化服务均等性
农民工集宿区这种管理模式是苏州的一大创新,也为集中开展农民工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农民工集宿区居住着9000多名农民工。不久前,苏州市文化馆为他们送上的公共文化精品服务大展巡展巡演,受到了农民工的热烈欢迎。
在苏州,农民工被称之为新苏州人。如何增强这些新苏州人的归属感,备受各级政府重视。在今年举行的政协苏州市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苏州市政协委员叶正亭就曾提议关注姑苏文化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和谐发展,用千年姑苏文化来留住新苏州人的心。
基于此,苏州市文化馆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全方位开展了对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请进来’就是零门槛全面免费开放,‘走出去’就是把展览演出送到他们的家门口。”苏州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管理部部长刘逸平说,为最大程度保障农民工文化需求,苏州市在农民工集宿区建立图书室等单独的文化服务站点,苏州市文化馆定期派文化志愿者前去辅导企业、社区开展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据统计,2011年,该市开展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3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3200万人次。
文化惠民工程,不仅要有普惠性,还要兼具均等性。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品牌化群众文化活动。与此同时,打造新苏州人文艺汇演评奖及展演等品牌活动,积极鼓励新苏州人参加各级文艺汇演,共享苏州文明建设的成果。
“苏州不仅实现了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且为农民工设置单独的文化服务站点,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此次督导组组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