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江苏
江苏
江苏省淮安区:将各年龄段游客揽入“淮”中
发布时间:2025-10-15 11: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晓霞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10-15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找准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合点,有效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不断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创新探索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了“红色研学之旅”“国防教育研学之旅”等主题研学路线,打响了“周恩来总理家乡、三大名著诞生地”文旅品牌。2022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10家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淮安区位列其中。

  景城融合,做好顶层设计

  淮安区通过整合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名城保护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资源,成立区文化旅游发展和名城保护管理联席会议。淮安区还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更新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从革命文物本体保护向周边环境一体保护转变,针对核心红色片区,开展遗址保护、景点打造、道路提升等工作。

  据淮安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周恩来纪念馆片区,淮安区持续推进周边商户老宅庭院更新,对外开放古末口遗址博物馆,打造蓝·1958文化创意产业园,实施纪念馆南侧永怀路和西支线改造,打通纪念馆至河下古镇的旅游通道;围绕恩来干部学院片区,淮安区以“忆路海棠,总理故乡”为主题,完成海棠大道、铁云路红色主题旅游风景道及学院西侧生态河道、景观绿化工程,建成沈坤城市公园等市民公园;围绕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片区,淮安区实施旧址本体修缮及布展方案设计,加强文物本体保护。

  随着景区不断提质升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成果突出,2024年,淮安区共接待游客1016.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57亿元,同比增长10.3%。

  创新模式,讲好红色故事

  淮安区持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引领,创新“旅游+”模式,如今已逐渐形成“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例如,淮安区依托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策划红色研学、生态乡村研学、国防教育研学等主题线路,研发求知、求生、求真三大系列100多门课程;积极承办教育培训和现场参观,2024年开展青少年读书、巡展、宣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万余场次。

  “淮安区还坚持紧扣红色旅游的主题,建立健全红色旅游宣传营销的‘内容丰富化、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载体特色化’长效机制。”淮安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淮安一方面着力讲好红色故事,承办市青少年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和少儿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通过以赛促训,发掘培养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高素质讲解员队伍,打造古城“红色宣讲”系列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创新文旅活动,以伟人故里为主打经脉,整合西游、运河、中医、美食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春节、“五一”、国庆等节点,开展“全新全艺 乐游淮安”“巳季如春 福满淮安”“非遗国潮季 河下狂欢秀”等文旅活动,打造“惊鸿”系列沉浸式演艺,将老中青各年龄段游客揽入“淮”中。

  提升品质,推动融合发展

  淮安区打造了“赓续基因 伟人故里”“承恩故里 乐见西游”“诗情画意 秀美运河”“对话古今 文化传承”四大主题精品游线,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满足游客多种旅游需求,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淮安区培育做优以文楼、天妃宫等为代表的餐饮业态,以蓝·数字文旅产业园为代表的工业旧改文创园,以或然院子、荷下月色为代表的精品民宿,以“不二斋”紫砂馆、谢馥春百年化妆品等为代表的传统经典,打造了吴鞠通中医馆、状元里等网红打卡地,形成多元文旅业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红色文创开发方面,淮安区已形成以“淮安有礼”古城文创、“EN”系列红色文创为代表的特色商品。

  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阵地,淮安区推动十番锣鼓、仇桥杂技、红色戏曲等进驻古城古镇各大景点,为游客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旅游新体验。节假日期间,淮安区还延长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漕运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开放时间,满足市民、游客的参观需求。

  淮安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淮安区将继续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更高水平推进红旅资源保护开发,更大力度促进红旅产业融合,加快推进红旅融合发展区规划编制;完善政府、行业、媒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立体式营销机制,通过常态化精准投放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覆盖面积影响力。(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