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江西
江西
江西婺源: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
发布时间:2023-08-10 09: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8-10

  日前,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公布了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江西省婺源县等35个县(市、区、旗)位列其中。这些地区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连点串线成片确定保护利用实施区域,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资源规模化、多样化,为当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江西婺源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勇当绿色崛起先锋”战略定位,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在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既留住了美丽乡愁,也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尊重村民生活方式 

  形成“晒秋”农俗景观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婺源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目前,婺源共有精品景区30多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3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居全国县级之最。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方良福介绍,婺源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山区发展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婺源之路”,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春踏阡陌赏黄花,夏行梯田映黛瓦,秋拾丰收染红枫,冬登岭头共云霞。”位于婺源县江湾镇的篁岭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人家”。“地无三尺平”的特色曾给生活在篁岭村的村民带来不便,一度让村子变为空心村。

  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保护民俗村落资源,多年来,婺源县对篁岭村进行保护性开发,失修倒塌的宗祠得以重新矗立、破败的老屋得以修旧如旧、衰落的农舍得以恢复改造,村民在自家屋顶晒农作物的传统,也逐渐形成全国闻名的“晒秋”农俗景观,成为篁岭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每年吸引着大批画家、摄影家前去创作,村民年人均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到5万多元。

  “‘晒秋’与篁岭村的地形、建筑等融为一体,这颇具特色的景观像是自然形成的,又像是经过设计的,给人一种‘接地气’的高级感。”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林帆说。前不久,篁岭推出寻味乡俗乡愁、探访奇妙夏夜、日游清凉胜地、夜宿崖上古村4个夏季旅游主题活动,打造独特的篁岭乡村夏夜体验之旅,吸引游客夜宿篁岭。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篁岭采用“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的模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民俗体验、旅游会展等综合配套型转变,着重开发旅游产业特色项目,打造美术摄影及影视创作基地、农家民俗生活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示基地、民俗文化演艺及乡村奇妙夜等项目,将篁岭村打造成独具民俗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村落样板。

  保护利用古建筑 打造“古宅民宿”IP 

  在已成功打造“油菜花海”“晒秋赏枫”等乡村旅游IP的基础上,婺源不断挖掘乡俗、乡景、乡味、乡宿内涵,形成“古宅民宿”IP,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乡村美好生活意境,吸引更多人在篁岭的乡宿、山野、田园中体验乡村慢生活。

  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的思口镇思溪延村,将军府(福绥堂)、七叶衍祥、积微山舍、明训别院、王家徽院、花田溪、西冲院、西府隐居等古宅民宿各具特色,游客可在此体验非遗项目、品鉴美食美酒、写生创作等,在诗意盎然的古村落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乡村慢时光。

  2022年,为打造民宿服务供应链,推进婺源民宿发展机制改革,婺源出台《加快推进民宿服务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婺源县“乡宿贷”工作方案》,优化整合全县民宿产业资源和服务功能,成立由县国有旅游企业牵头的统一管理运营服务平台“宿小二”。

  “把整个县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大景区来打造,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古宅民宿产业,打造了然坞、西坡、青普水岸边等一批小而精的民宿,形成了‘白+黑’‘旅+居’‘游+学’‘动+静’等新业态,成为婺源旅游新热点。”方良福说,如今,婺源厚塘庄园、花田溪、将军府、明训堂、晓起揽月等600余家精品民宿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其中高端古宅度假民宿130余家,平均每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百幢以上的民宿集群2处,到婺源参观体验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

  依托古村气质 开辟写生胜地 

  近年来,婺源深入挖掘名人文化、徽州村落文化、影视文化、非遗文化,推出了制砚、制茶、制墨等10余项研学产品,《原乡》《欢乐颂》等400余部影视剧在婺源取景,每年吸引研学游客200万人次、摄影爱好者50多万人次、写生人员10万人次,婺源成为全国知名的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影视基地、研学基地。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进秋口镇李坑古村,青山之间,小桥、流水、人家;云影之下,粉墙、青砖、黛瓦,溪边的古树搭出一片荫凉,水中几只竹排就像随意泼上去的墨点,诠释着水乡的情致。李坑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取景地,其“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每年吸引着大批写生、研学者聚集于此。

  “正值暑假,村里迎来了大批艺术创作者前去写生,这里的一砖一瓦是他们眼里的素材,他们也成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李坑古村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徽派风格建筑和古村落是婺源文化的重要载体,李坑古村的古建筑完好地矗立在山水间,整个村子宛如一幅水墨画,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让李坑古村成为广受欢迎的写生胜地。

  写生带动了李坑古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使旅游成为推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带领更多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红利。在李坑古村,2000年全村有近400人外出打工,占村人口的1/2。2016年后,大部分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还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向“劳务输入”的转变。(刘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