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辽宁
辽宁
辽宁五年“演出季”“惠民”深入人心
发布时间:2011-04-27 09: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04-27

  第五届辽宁省优秀剧(节)目演出季经过一个多月来的热闹上演,目前已经接近尾声。经历了五个年头的努力,“演出季”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不过也有读者在踊跃观看演出之余,也会疑问:耳熟能详的“演出季”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含义?本报今日为您解读。

  “丰富”、“惠民”深入人心

  已经历时五届的辽宁省优秀剧(节)目演出季,目前已经固定在每年春季四月左右举行,每次演出季历时一个半月左右,在这个较为固定的周期中,将有近百场演出,由省内外以及国外的众多艺术团体参演,节目涉及声乐、舞蹈、戏剧、器乐等多种艺术门类。演出季也被认为是辽沈地区每年一度的艺术大餐。

  而同其他演出季严格的商业性不同,辽宁省优秀剧(节)目演出季还有一张独特的王牌——“文化惠民”。演出季是辽宁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演出季一直秉持“注重公益、服务百姓”的宗旨,按照“政府扶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市场运作一点、(剧)场(院)团让利一点”的模式,在推出普通百姓能够接受的10元超低价位门票的同时,安排多个公益场演出,这也让很多年没有进过剧场的观众过了一把艺术瘾。

  演出季是城市品位体现

  业内人士表示:“演出季对一个城市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市民们都会依照剧院或乐团推出的演出季来规划他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每个月看一两场演出,是他们生活中很稳定的事情。 ”

  但是演出季不是一段时间的演出堆积,而是要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剧院的艺术质量和水准。质量和品位是决定一个演出季是否精彩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导航。

如果仔细观察辽宁省优秀剧(节)目演出季所呈现出的演出,特别是今年第五届演出季,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为民”,即贴近百姓。

  演出季是演出市场“催化剂”

  就像人们去一家餐厅吃饭是因为厨师的手艺,去看一部电影是因为某位导演一样,观众们蜂拥而至的演出季,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打造这样一个品牌,是对经营机制转换的巨大推动,更是对剧院团先期策划、同期运营、市场启动、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考验。当下,演出季在全国都已经成为院团推广的一种重要手段,演出季的巨大需求,也在为演出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出好戏和好演员。

  在辽宁自己的演出季当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种种进步:演出节目水准越来越高,场次越来越多,吸引的省内外和国外演出团体越来越多,票房屡创新高;本届演出季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全省五个城市的8家剧场将举行联动。

  此外,观众上座率也越来越高,剧场秩序逐渐转好;观众的观演需求越来越大,他们会更关注演出季精美的推广手册,更会早早打听自己中意的演出,同时他们也更看重品牌,更看重产品的出处,比如大连艺隆公司的儿童剧系列,比如中国电影乐团上演的“宫崎骏电影视听音乐会”。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演出季这个平台将各类型资源整合起来,特别是辽宁省优秀剧(节)目演出季这种“四个一点”的运作原则,对演出市场培育的效果相当明显。演出季不光积累了人气,更吸引了众多愿意资助艺术演出事业的企业,赞助演出季,比起企业自己做一些大型线下活动效果丝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