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年来,辽宁省锦州市委、市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主体,丰富服务内容,落实服务保障,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县(市)、乡(镇)、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
锦州农村地域面积和人口比重较高,相比较而言,锦州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2010年以来,锦州市针对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文化设施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县(市)、乡(镇)、村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目前,锦州市已形成了包括涉农区在内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层次分明、三级互动的“金字塔”式农村文化阵地网络。全市共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1268个,其中县(市)区图书馆7个,县(市)区文化馆7个,乡镇文化站81个,农家书屋1175个。与此同时,锦州市还持续开展了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文化艺术基地创建和文化馆达标升级活动。经过积极的努力,凌海市、北镇市和义县荣膺国家级文化工作先进县(市),黑山县荣获省级文化工作先进县。义县张家堡乡等23个乡镇被评为辽宁省先进文化乡镇,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村等26个村摘取辽宁省先进文化村殊荣。锦州市还拥有北镇书画、黑山二人转两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太和区高跷、凌海市文学创作等3个省级文化艺术基地。黑山县文化馆、义县文化馆也顺利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锦州市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总体部署,全力实施“文化惠民”重点工程,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基本完成。锦州市已建成的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的有59个,其中: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44个,600平方米以上文化中心15个。已建成的文化站、文化中心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设施设备,拥有电视、微机、音响、卡拉OK设备、乐器、演出服装、图书、各类游艺、体育器材等比较完善的设施、设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占总数的70%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宣传、培训、服务和文化信息的传导功能正在逐步得到加强。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到目前为止,锦州市接收省里调拨的机顶盒1595个,现已全部免费安装到联网的计划生育中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户)和农村文化站(其中黑山300个、义县330个、北镇300个、凌海665个)。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从1998年启动村村通工程开始,经过两个阶段的建设,投入资金5700万元,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并通过省广电局一次性验收。彻底解决了20户以上自然屯农村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实际问题。
——农村电影“2131”工程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锦州市先后发放数字电影放映设备99套,4个县(市)都配备了两台流动电影放映车。全地区共有56个电影放映队,100多人从事电影放映工作,每年累计放映场次在15000场以上。凌海市还在省里的支持下设立了数字电影输片站,输片能力覆盖到辽西地区的部分县(市)。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锦州市共建成农家书屋1175个,大部分都已正式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每个书屋配备500种图书、1827册。同时,每个书屋还都配备了书柜、桌椅等设备,并建立健全了“农家书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农家书屋”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看书难”的问题。
品牌文化活动特色鲜明
锦州市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全市的文化品牌活动越来越成熟,各县(市)、区都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经过多年的打造和培育,松山新区中国·锦州国际民间文化节、北镇梨花节、凌海萧军文化节、义县伏羊节等诸多大型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锦州市还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狠抓特色文化活动。针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北镇、凌海、太和区有广泛的文化土壤和浓厚群众基础的特点,为了推动这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先后两次举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大赛”和理论研讨,使这一民间艺术与国内其它地区项目一起捆绑申报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镇的国画、义县义州镇的书法等农村特色文化也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创新传承和保护的方式方法,剪纸、皮影、刺绣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传承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异彩纷呈、活动档次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是锦州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特征。近年来,锦州市充分利用业已建成的330多个乡(镇)、村文化广场,发挥1000多支农村民间艺术团队的作用,每年演出2000多场,参与活动人数达400万人次,文化广场已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秧歌、健身操、舞蹈、歌曲演唱、京剧演唱等深受群众欢迎。全地区每年组织举办元旦晚会、春节晚会、迎春秧歌会演、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京剧票友演唱会等节庆活动近万场,参与人数近300万人次,极大地活跃了百姓的群众文化生活。义县张家堡乡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乡、村两级文化广场常年开展文化活动,预计到今年年末,村级文化广场将达到1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0%。黑山县充分发挥“黑山二人转”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品牌优势,并每两年举办一届“二人转”大赛,遴选优秀节目深入农村演出,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北镇市组建了“德营”民间艺术团,招收的演员来自农民、服务农民,现已创作排演了20多个节目,每年演出100多场。凌海民间艺术团、义县文化馆农民文艺演出队、太和区“农家文化大院”民乐演出队利用农闲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演出。举办了全市性的“农民歌手大赛”,发现和选拔了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市群众艺术馆深入农村开展“群星大课堂”公益性文化讲座活动,先后在各县(市)区和乡镇、学校免费举办舞蹈、声乐、美术、摄影、剪纸等各种门类的讲座活动,现已举办20多场,近万人参加了辅导培训。每年组织锦州市的专业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团队,深入农村乡镇进行“三下乡”慰问演出。全地区文化单位送戏下乡共450余场,观众达26万余人次。(来源:辽宁省文化厅)
上一篇: 辽宁首届文化产品十佳品牌出炉 |
下一篇: 辽宁省重点作者剧本研讨会暨艺术创作座谈会日前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