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2008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后,为进一步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辽博先后几次招聘志愿者240余人。这些志愿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却心存共同的目标: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公益行动深入百姓心中。
几年来,辽博有条不紊地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在辽博的服务时间多达30000多小时,此举不仅充实了博物馆的讲解队伍,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方式,让博物馆的知识更贴近百姓,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走基层,从博物馆阵地宣传转向多方位流动宣传,让博物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辽宁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宣传展示、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职责,2008年免费开放后,辽博率先开展了“送展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的系列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充分利用省内媒体资源,联合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开展“辽博乡村行”活动。“辽博乡村行”把辽博的精品文物图片送进乡村的田间地头,呈现在广大农民朋友的家门口,志愿者现场为观众讲解辽博的精品文物,专家免费为观众进行文物鉴定,普及文化知识,同时由辽博志愿者和讲解员组成的文艺演出队也用独特的文艺形式为广大农民朋友带去了耳目一新的表演。该活动所到之处吸引了近万名农民朋友的参加,扩大辽河文化的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辽宁省博物馆,始终把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摆在首位,2011年辽博与铁西区轻工街第二小学达成合作意向,开展“走近历史 辽宁省博物馆志愿者进校园活动”。志愿者们每周都走进校园,根据小学教学内容及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展各种文化讲座,讲座以馆藏精品文物为主,利用课件、照片、文字资料及文物复制品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此项活动极大地促进辽博社会教育的推广,更好地实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此外,辽博还多次将展览送进省内多家社区。2011年,在社区领导的积极配合下,辽博首推“辽宁千年文脉图片巡展”进社区,居民朋友不仅可以知晓辽宁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还能了解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是辽宁省首次对辽宁地域文化发展脉络进行大规模的图片巡展。巡展在辽博启动后,先期完成了在铁岭和鞍山两市的巡展。之后还将深入到本溪、朝阳、辽阳等省内14个城市的多个社区、乡镇进行巡回展出。
志愿者与社区居民百姓共享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将博物馆内不动的文物以图片的形式流动到寻常百姓眼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编读物,从即时性讲解转向持续性课外读物阅读,让博物馆知识走进学生课堂
在开展“走近历史 辽宁省博物馆志愿者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是带有疑问和好奇参观的,但往往讲解是单纯的信息传输过程,转瞬即逝,容易被人忘记,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参观过后难免会有些许遗憾。于是,再三考虑过后,辽博组织志愿者创造性地遴选出最有特色的10件精品文物,以实地教学为基础,编写《走近历史 辽宁省博物馆校园课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每件文物,并制作视频,配套出版。铁西区轻工街第二小学已经率先采用该课本作为第二课堂的教材。此举是志愿者进校园活动的深化,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又一创新。
办比赛,从被动接受宣传转向主动探索知识,让历史文化走进学生心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辽博在志愿者走进校园后又开展了“‘走近历史——我心中的国宝’小学生征文大赛”和“‘走近历史——我心中的国宝’小学生工艺品大赛”,比赛筹备期间,志愿者们积极投入到两场比赛的宣传、组织中,他们独自驾车向50余所小学、辅导机构发放传单2万余份,指导青少年开展捏国宝、绘纸扇,并在展厅内向广大观众重点宣传此项活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辽博共收取作文1000余份,工艺品480余份,有绘画、泥塑、纸塑、雕刻、剪纸等多种类型。大赛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在201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颁发证书和奖品”,并举办“‘走近历史——我心中的国宝’小学生征文大赛和工艺品大赛优秀作品专题展”,招募小学生志愿者,统一培训考核,让小学生自己为观众讲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博物馆,理解感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
作歌曲,从普通的讲解服务转向文艺创作,让志愿者精神走进时代篇章
为了增强志愿者的团队意识和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展现辽宁省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精神风貌,省博物馆志愿者自发组织创作了歌曲《辽博志愿者之歌》。歌词体现了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特色,表达了志愿者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美好心愿;曲风大气雄浑,体现了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易于传唱,展现了老中青三代辽博志愿者的风采。同年,省博物馆又率先拍摄了《辽博志愿者之歌》MTV,参加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全球博物馆志愿者开放论坛》交流活动。在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上,全体志愿者倾情表演了这首歌,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好评。
志愿者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不遗余力的奋战在讲解一线上,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更应该弘扬的,辽宁省博物馆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而骄傲,志愿者也因为有了辽博这个平台而自豪。2011年,辽宁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荣获“牵手历史——第三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组建志愿者队伍之初,辽宁省博物馆精心挑选,悉心培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打造一支勇于奉献、积极进取的队伍。
有效措施一:顺应时代潮流,成立管理志愿者的专门机构
在组建志愿者队伍的筹备工作中,辽博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论证,选派专人成立管理志愿者的机构,制定志愿者章程,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最重要的是制定招聘志愿者的标准,为下一步实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有效措施二:发布招聘信息,千挑万选优中选优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辽博招聘志愿者的情况,辽博选择了与电视媒体合作的方式发布招聘信息,一经发布,仅3天时间报名人数多达1000余人,经过了一系列的笔试、面试等严格的海选,首批50名志愿者正式产生。
有效措施三:重在培训考察,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
志愿者在上岗前,都要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参加系统的培训,并且真枪实弹的通过专家考核才能正式讲解,一方面有利于志愿者个人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博物馆对观众参观的负责心态。同时,省博物馆每年评选年度优秀志愿者,并于下一年度组织到省内外著名遗址等地考察学习。几年来,辽博志愿者的足迹踏遍了历史名城朝阳、绥中、丹东、等地,并远赴西北考察学习,志愿者们既放松了心情,又增加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博物馆服务工作,此举深受广大志愿者欢迎。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辽宁省博物馆的志愿者将敞开怀抱,以饱满的服务精神迎接四海宾朋,让公益文化事业大方异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来源:辽宁省文化厅)
上一篇: 辽宁:2.3万文化志愿者助推基层文化建设 |
下一篇: 辽宁芭蕾舞团走出一条改革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