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辽宁省图书馆多年来积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秉承“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努力加强对残障群体的文化关怀,积极促进社会信息公平,初步搭建起辐射全社会的文化助残服务平台,文化助残硕果累累。
保障均等性,“无障碍图书馆”打造残障读者文化乐园
辽图除了在馆舍建设上充分考虑残障读者需求,配备了盲人通道、轮椅通道、残障读者专用卫生间外,更设置了懂盲文和手语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导引员,为残障读者提供引导、介绍、检索、查询等服务。此外,辽图配备大量特殊文献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残障读者在馆学习、阅读、休闲、娱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服务。在为盲人读者开设的专门阅览区和视听体验区内,盲人读者可利用大型盲人助读阅览器、多台盲人专用电脑设备,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享受无障碍阅读服务和多媒体视听体验服务,并可将无障碍电影、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免费复制回家欣赏。常年开设聋人、盲人电脑培训班,免费向残障读者提供电脑设备和网络资源,并邀请懂手语的志愿者作为老师,教授残障朋友使用电脑和网络,引导他们了解并享用数字图书馆。先进的设施、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残障读者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甚至爱上图书馆。一位残障读者在第一次体验图书馆服务后,在反馈中这样写道:“我是一名聋哑人,很爱看书,但以前却从来不敢走进图书馆,怕繁琐的程序,更怕轻蔑的眼光,可没想到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后却发现,一切跟我想的都大不一样,这里有能沟通的同伴,有能交流的志愿者,有亲切的工作人员,更别说还有无尽的书海,不但借书方便,连上网也可以。这里,确实是我这样读者的文化乐园。”
突出便利性,为残障读者建立“家门口的图书馆”
辽图于2010在苏家屯区图书馆建立了全国省级图书馆首个盲文图书分馆流动站。流动站向其周边地区盲人读者免费提供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等文化资源,并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图书推介会等面向盲人读者的文化活动。目前,流动站试运行良好,辽图计划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将于近期在分馆增设盲文阅览器,盲人专用电脑等先进设备,为盲人读者提供便捷文化服务,打造安全学习平台。以盲文图书分馆流动站为试点,辽图计划将此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在全省各地区图书馆、文化站陆续建立更多面向残障读者的分馆流动站点,并以流动站为节点,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助残服务网络,努力打造以辽图为龙头,省、市、县各级图书馆共同组成的图书馆文化助残服务体系,让广大残障读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周到的文化服务,确保其基本文化权利得以实现。
强调针对性,为不同残障读者“量身打造”特色服务
为了确保文化助残服务能够切实有效的开展,辽图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入残障朋友中间,去跟他们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在增进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用户需求调研。在掌握了本地区残障群体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真正需求后,辽图有的放矢、按需服务,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各类文化助残活动。
“手语世界”,聆听世界的窗口。2003年组织开展了“手语世界”活动,以开办手语培训班的方式培训志愿者,并组织他们走近聋人读者,为聋人读者提供知识平台。活动由草创期的每月一次,到成熟阶段的每周一次,十年来,每个周日,作为省内唯一常年免费举办手语课程的教学点,辽图“手语世界”活动现场总是人潮如织,热闹非常。教授手语的志愿者老师,学习手语的志愿者同学和聋人朋友们会如约在这里相聚,大家一起联欢、游艺、交流、学习,毫无隔阂,其乐融融。十年来,辽图共举办“手语世界”等针对聋人读者的文化活动502场次,惠及聋人群众千余人。
“对面朗读”,穿透黑暗的微光。2003年推出的“对面朗读”活动,招募并培训志愿者协助“视障者”阅读、学习。辽图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2005年开始定期走入盲校,为那里的盲童开设“社会实践课”,将文化服务送到盲童身边。为了进一步让盲人孩子感受世界,走入社会,辽图积极策划了盲童“看电影”活动作为“对面朗读”活动的校外延展。活动将盲童们组织起来走入正规的电影院,并邀请辽宁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为孩子们进行电影同步讲解。全新的影院体验和精彩的讲解,让孩子们体验到“看电影”的乐趣。在一次电影放映结束后,全场一片寂静,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电影的震撼中时,一位高年级的同学站了起来,朝着讲解台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无言致谢至此表达得淋漓尽致;另一位孩子在“看”过电影后,深情的写下自己的感受:“我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电影,且‘看’得有滋有味,我竟一夜没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活动的良好效果让辽图将“看电影”这一活动作为固定服务项目保留了下来,这可乐坏了爱“看”电影的孩子们。为了他们每一次出行的安全,辽图工作人员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仅是服务人员与盲童一对一的安全照管模式,就需要几十名工作人员投身其中,更别提交通运输、现场组织和协调沟通等一系列工作。可是不管工作量有多大,当看见孩子们激动的笑容和感动的泪水,每一位参与服务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如此的回报超值,那一刻,他们觉得自己比孩子们还开心。 “对面朗读”活动,十年来共举办“预约服务”424次(含盲人电脑上网);到沈阳盲校为盲童开设 “社会实践课”305次;为盲人讲述电影27场;策划组织各种大型社会公益活动13次,参与活动志愿者1万余人次,受众超10万人次。
“主题活动”,掀起社会爱心浪潮。除了品牌活动,辽图积极把握节假日、纪念日等宣传契机,推出了“爱使无声世界更精彩——国际聋人节庆祝活动”、“ 生命因爱而坚强”、“国际残疾人日电影展播”、“ 感受生命中的第一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等大型文化助残系列活动。 这些主题活动为残障读者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文化大餐,同时,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了对残疾人精神生活和文化事业的关注,在辽宁省各地掀起了文化助残的爱心浪潮。
追求创新性,引入志愿者机制提升文化助残服务水平
为了确保文化助残服务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辽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较早在图书馆文化助残服务中引入了志愿者机制。早在2003年辽图就成立了文化助残志愿者协会,协会在成立之初即招募大量有志于投身助残事业的志愿者加入图书馆文化助残服务队伍,并以确立“助残志愿者管理办法”和“助残志愿者操作规程”,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和监督,为志愿者设立服务档案,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等举措严把服务质量关,创建了一支组织严密、行动统一、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文化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伍。多年来,辽图文化助残志愿者协会先后吸纳了3万余名志愿者,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仍然坚守在辽图文化助残事业的服务一线。志愿者机制的引入极大补充了辽图文化助残事业的人力资源,平衡了文化助残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残疾人文化服务事业的持续、稳定、深入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彰显实效性,十年爱心之路打造文化助残“辽图品牌”
从2003年至今,辽图文化助残事业以服务为主线,秉承平等、尊重、共享原则,力求在工作中站在盲人群体的角度,远离功利性,全面平民化,以温馨、务实的服务为残障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卓有成效的服务,不但吸引了大量残障读者参与辽图的文化活动,打造了辽图文化助残服务的响亮品牌,更向全社会宣传了文化这一“软”力量在扶残、助残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唤起了公众对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十年来,包括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辽图文化助残活动700余次。据新华社新华网统计资料显示:辽图助残活动消息,每年被国内20多家新闻媒体转载。
正是准确的定位、科学的理念和十年不辍的坚持,让辽图的文化助残事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呈现出今日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独具特色的文化助残“辽图模式”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一道醒目的风景,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愿景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它彰显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责任和使命,丰富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建设,也为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的长期、持续、稳定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来源:辽宁省文化厅)
上一篇: 辽宁锦州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成品牌 |
下一篇: 辽宁省第二届群众文化节热烈启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