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人过年总要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灯笼映照出吉祥,对联书写出美好。在辞旧迎新之际,2014年1月1日,《书情联意-中国楹联墨迹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共展出从清代至近代七十多件名家名联,展览从文学与书法两个角度来展示楹联的艺术特色,期望观众在了解楹联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领略它的书法之美。
楹联的历史由来
楹联又称“对联”,被誉为华夏文学艺术园地“一朵别致的小花”。它融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独有的对称和谐之美。最初由汉魏骈体文和唐代格律诗演变而来,内容或概括历史故事,或赞述名胜古迹,或咏叹风物民情,或创作警世格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代有许多著名诗人、学者,如苏轼、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都擅长作对子,楹联逐渐地成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在文人骚客中流行开来。明朝时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崇,楹联从文人士大夫中间普及至民间。同时涌现了大批对联名家,如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渭等。在他们的引导下,楹联得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年每个时节、红白喜事等,朝廷、民间皆有贴对子的习俗,楹联的悬挂也从门柱而进入厅堂房舍之内了。明朝还出现了专门刊登对联创作的出版物《对类》,这对楹联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楹联进入了鼎盛时期。皇帝大力提倡,且身体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大臣、文人学者中便产生了一批楹联妙手,其中有纪昀、王文治、何绍基、梁章钜等。此时还系统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对联专著,其中由梁章钜整理编著的《楹联丛话》尤为著名。在清代更是将对联纳入了科举教程。因科考有八股骈文一项,所以书院私塾便开设对课作为启蒙教育。戏剧家李渔编写的《笠翁对韵》便是对课的专用教材。读书人从小就要接受对联创作的系统学习,这对楹联在清代的兴盛与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名家名联
本次展览集合了篆书联、隶书联、楷书联、草书联等多种字体的楹联,其中不乏仁人志士写下的慷慨诗篇,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一饱眼福。
“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刘墉行书七言联。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高密县(原属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协办大学士,嘉庆三年(1798)授体仁阁大学士。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书法四大家,著有《石庵诗集》。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楷书八言联。梁启超(1873-1928)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1894年,梁启超提倡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启发国人之革新思想。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又深研佛学,著有《饮冰室文集》。
此副对联款署中“曾湘乡”即曾国藩。“丙寅”即1926年,时梁氏54岁。梁启超工书,从康有为学业,书法上颇受其影响,但并不囿于其藩篱。其楷书宗唐欧阳询及北魏碑,融唐楷及汉隶笔意入魏碑,刚柔相济,劲健端凝。
“灯下无事非读老亦读庄,尊中有味不为贤即为圣”,洪亮吉篆书十言联。洪亮吉(1746-1809)原名礼吉,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世称北江先生,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科举榜眼。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涉猎广泛,又以擅长舆地和音韵训诂而名重一时,著述颇丰,著有《卷施阁诗文集》《北江诗话》等。
洪亮吉工篆书,师法李阳冰的玉箸篆,与王澍篆书一脉相承。为清代学者型篆书书法,其用笔和结字皆能“以古为师”,精致纯熟,甚有笔力且纤秀古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国初犹守旧法,孙渊如、洪稚存、程春海并自名家,然皆未能出少温范围者也。”洪氏作篆追求结字停匀,线条婉转流畅,用笔圆润洁净,字形结构端正、风格清秀,充分体现出其把握线条的功力和篆书的秩序性特点。
本次展览将从元旦持续到3月2日,辽博希望通过该展览为广大市民传递出更多浓浓的中国年味,也将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书法的璀璨艺术成就呈现出来,让沈城百姓过好文化春节,尽享公益盛宴。(来源:辽宁省文化厅)
上一篇: 辽宁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受到文化部表彰 |
下一篇: 辽宁省图书馆新增电子书借阅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