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辽宁
辽宁
沈阳方城:守护城市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3-11-10 09: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11-10

  沈阳有着2300年的建城史,沈阳方城位于源起之腹地。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护老城的根与魂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课题。日前,沈阳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关于加快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的议案》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询问,进一步推动议案办理工作落实落地,促进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高质量发展。

  寻根 从历史走向未来 

  作为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沈阳方城的雏形是辽金时期在此设立的围子城,历经燕、秦、汉、晋、辽约1600年的朝代更替,在明朝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由土城变为砖城。清初,皇太极对沈阳城进行周密规划设计,重点建设的城垣包括城墙、城门、城楼、角楼和瓮城。390年后的今天,由他一手拓建的沈阳方城,仍然保留着“井”字形的街道布局和九宫格式的城市容貌。

  如今,伫立于沈阳方城中央的沈阳故宫,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方城内还囊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和众多文物保护单位,有老天合丝房旧址等42处历史建筑,文庙、萃升书院等57处文物古迹遗址,头条、官局子等67条历史街巷,49项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沈阳的前世与今生。

  2020年3月,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将李斌、姜秀婉等132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加快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的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正式开启了这件跨届办理的代表议案,时至今日已是办理工作的第四个年头。

  其间,沈阳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议案督办工作,围绕“中街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条主线,开展工程实施、管理服务、创建申报三项工作,落实空间环境提升、管理服务升级、核心品牌创建三大任务,实施19类“88+N”项目,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持续推动。

  推进 守护传统文脉 

  “请问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目前,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进展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差距,如何加快补齐弱项短板,何时完成申报?”

  在沈阳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的联组会议上,7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围绕加快推进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当面询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逐一答复。

  沈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宋振虹向记者介绍:“为全面了解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情况,我们多次听取市政府办理情况报告,提出审议意见,成立督办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督办工作机制,推动议案办理工作落实落地。”

  做好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不止一朝一夕,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如今,世界文化遗产、国内最长商业步行街、沉浸式体验项目、多元化消费场景……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符号性描述,正被沈阳方城新的建设规划一一串联起来。

  “我们将重点推进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推动文物、‘老字号’等联动开发、整体利用。为了进一步拓展方城内文物建筑的展示利用空间,我们采取回收、腾退办公场所等方式,使展陈空间得到扩大,让博物馆品牌力量进一步得到彰显。”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工作人员如是说。

  延伸 赋予时代创新价值 

  以城市文化底蕴守护文化传承,要善于把“包袱”变“财富”,把“产业”变“生活”。

  在沈阳中街,脚下青石路,抬头古色房,一旁潮流店,耳边美乐扬,新旧文化交融与碰撞,头顶路灯提取自沈阳故宫宫灯的造型及配色,脚下路面盲道采用的鳞纹、云纹等设计符号,无不讲述着城市的历史。随着文商旅新业态在中街加快聚集,中街的客流不断跃升,日均客流量已达30万,今年暑期沈阳中街商圈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54.5万。与中街、正阳街、朝阳街共同形成“井字格局”的沈阳路,在此次改造中将进行业态综合提升。改造后的沈阳路将成为主客共享的创新“城市客厅”。

  几年来,市政府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城市更新、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有机结合,累计投入11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4.87亿元,对方城进行了两轮改造,使得方城城市面貌大幅提升,被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辽宁首批城市更新样板工程。

  在沈阳方城这座“城中之城”,无论是沈阳人,还是从各地远道而来的宾客都可以融入其中,切身感受沈阳的人文底蕴和商旅活力。

  未来,沈阳方城将继续致力于实现“中华文化地标、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核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进行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葛鑫 贾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