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内蒙古
内蒙古
多彩的西部文化盛宴--第三届西部(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博览会侧记
发布时间:2007-08-23 09:52 来源: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 2007-08-23
  文化传播网(刘修兵 刘聪):8月18日至20日,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参加了此次文化产业盛会。西部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西部文化产业的繁荣兴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了解,此次西部文博会总签约金额为119.0553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金额117.563亿元人民币。参观人数达10万人次。其合作交流涵盖了文化产业多个领域,在总共52个签约项目里包括文化艺术类项目1个,图书音像类项目1个,文化设施类项目28个,广播影视类项目5个,文化旅游类项目8个,文艺演出类项目4个,相关产业类项目5个。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各地参展者都拿出了自己最独特、最有价值、最具魅力的文化产品,在展出形式上做足了文章。在青海展台,众多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创作表演,藏绣、唐卡、剪纸、泥塑等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新疆和云南展台绚丽多姿的歌舞也极具特色;而在用心之巧上,似乎甘肃展团更胜一筹:他们在展会现场搭建了一座绣楼,绣楼之上端坐一位红衣女子,不时向观众抛撒各色小香包,引得观众很快就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包头市展位展出的一件名为“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的骆驼骨雕非常引人注目。这一作品将成吉思汗从出生到去世所经历的大事用雕刻这一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在5米长的弓形底座上,共有人物2000个、马匹800匹、花草树木不计其数,构思精巧,气势恢宏。据其作者董秉毅介绍,这件作品耗费骨料1500公斤,成品只剩下400公斤,从设计到完成共耗时三年多。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有44个聚居于西部地区。第三届西部文博会现场也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电影《刘三姐》中的经典唱段在广西展台再度唱响,让一些年长的观众不禁跟着节奏和起歌来。与此同时,青海的“花儿”、云南的大三弦、草原马头琴、维吾尔舞蹈等也争相表演起来,使整个展馆变成了一个民族歌舞展演的大舞台。此外,云南普洱茶叶、新疆和田玉、贵州银器具等颇具文化内涵的产品,也是各地递上的文化名片。

    此次文博会展出了一大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珍品,让游人感受到其特有的魅力。甘肃庆阳展厅里的一套“剪纸四大名著”引来了众多游人的观赏:水浒一百零八将、金陵十二钗等人物被“剪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称奇。该套作品的作者郭凤福自豪地介绍说,这才是其作品的一部分,他共剪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10多部古典名著里的500多个人物,耗时四年半才完成。

    而四川展台表演的木偶“变脸”“吐火”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木偶“演员”手一晃,木偶就开始“翻脸”,红脸、绿脸、蓝脸、花脸……就在观众全神观看的时候,木偶忽然停下,嘴唇微张,吐出一股火焰,引得台下顿时掌声雷动,不少观众大呼过瘾。一位市民感慨:“原来只知道人能变脸,没想到川剧已经发展到能够用木偶变脸,真是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