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
——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
发布时间:2011-04-11 10: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04-11
  “十二五”开局之年,内蒙古党委、政府在“富民强区”的背景下提出了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向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跨越的目标。如何承接“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就此接受了中国文化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以哪些政策、措施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刘新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将依托这些资源,以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区域布局合理、重点项目突出、市场主体多元、特色产业鲜明、企业实力倍增、品牌效益显著、彰显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土地使用、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力争在动漫游戏、演出娱乐、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十大行业中培育一批自治区级骨干领军企业。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再培育20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40家以上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至20个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三是以“两圈一带多点”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经济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富集区,辐射带动周边和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两圈”是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为中心区域,优先实施呼包鄂文化产业一体化;以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区域,以红山文化、辽文化、科尔沁文化、蒙元文化为依托,精心培育红山文化节、哲里木赛马节、科尔沁艺术节、草原那达慕、旅游文化服装节等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构建以文化会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巴林石、工艺美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一带”是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为一带,突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文化和异域风情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休闲度假胜地和冰雪运动中心。“多点”是以满洲里市、阿尔山市、二连浩特市、集宁区、临河区、海勃湾区、阿拉善左旗为点状开发区域,重点做好特色文化产业。四是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重点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实施原创民族动漫扶持工程,建设自治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动漫企业、重点动漫项目的支持。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培育10家年生产能力350分钟以上的重点动漫企业,建成一个自治区级动漫产业园区。

  记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内蒙古的城市、农村、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思路和特点?

  刘新乐:“十二五”时期,内蒙古将以实现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首先根据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一批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在自治区首府建设一座集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项展览、大中型会议承接等功能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文化馆建设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区80%的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其次,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努力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按照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的原则,努力培育国家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继续实施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再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明确服务职能,确定年度任务,实行量化管理。定期对文化设施利用情况、公共文化服务效果、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实现全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连通,并对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动态管理监控。

  记者:内蒙古申报的蒙古族长调(与蒙古国合作)、呼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文物局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已获准通过。“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如何保护、传承、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刘新乐: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大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为主线,以重要历史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博物馆新建和改扩建、馆藏文物保管及安全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做好迎接今年夏天联合国专家组考察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12年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全区7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15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全部建立保护档案,为文物保护信息库建设奠定基础。对我区100处古建筑及纪念建筑,重点是明清古建筑进行勘察、测绘,建立项目库,制定保护方案;对清代将军衙署、美岱召、汇宗寺等30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成立自治区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支持辽代都城、皇陵大遗址和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使上述两项遗址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研究制定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审批和命名程序。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申报命名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一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区。积极建立与蒙古、俄罗斯等有蒙古族传统文化遗产分布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在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经验基础上,组织成立蒙古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