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化融入农牧民生活
发布时间:2011-04-27 09: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04-27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几年稳居自治区前列,入围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累计创造地区生产总值849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倍,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领先,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地级市前20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济、文化两轮齐转,使该市呈现均衡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鄂尔多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注重利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大幅增长,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新建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

  各旗区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室。新建扩建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全市公共文化活动场馆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图书馆总面积4.8万平方米,总藏书量达到120多万册,全市公共图书馆全部进入国家等级图书馆行列;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4个,其中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全市9个文化馆(群艺馆)中,市群艺馆晋升为地(市)级一级馆,有2个旗区晋升为县级一级馆,有4个旗区晋升为县级三级馆。

  经过10多年大规模的基层文化建设,鄂尔多斯市成功地构建了以市旗区文化单位为龙头、乡苏木镇文化站为枢纽、村嘎查文化室为辐射的四级文化网络。一个城乡联动、多形式、多层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十一五”期末,该市有全国文化先进旗5个,全国文化先进集体4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旗和先进单位各1个,鄂尔多斯文化建设跻身内蒙古自治区先进行列。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等国办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公共文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主题突出,好戏连台。

  “十一五”期间,该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含村级)近1000场次,新建广场活动点20个、组建文艺队伍74个、成立老年大学9所。年平均举办导向性大型活动27次,举办馆站阵地大型活动650多次,送文化下乡活动1000多次,放映电影12000多场,举办广场活动470多场。全市两级艺术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每年为基层演出均在1400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鄂尔多斯市千方百计地调动各级文化部门、各类文化专业学会和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积极性,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包括晚会50多台、文艺作品2100多件,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小品作品1000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100件。有2个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5个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0个作品获自治区级奖项,50个作品获市级奖项。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未来几年,鄂尔多斯将围绕公共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内容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